抑郁症的治疗
2017年10月06日 【健康号】 王元     阅读 9819


1.治疗目标
抑郁障碍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
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尽早消除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抑郁为高复发性疾病(>50%)。药物虽非病因治疗,却可通过减少发作和降低基因激活的生化改变而减少复发,尤其是对既往有发作史、家族史、女性、产后、慢性躯体疾病、生活负担重、精神压力大、缺乏社会支持和物质依赖的髙危人群。

2.治疗原则
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60%~80%。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是
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并发症,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合理用药。
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不要骤停,避免出现撤药综合征。
小剂量疗效不佳时,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4~6周)。
如仍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应注意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能换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s),其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s)需2周;MAOIs停用2周后才能换用SSRIs。
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当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的抗抑郁药。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诱发躁狂或快速循环发作的可能。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可望取得更佳效果。
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治疗策略
抑郁障碍为高复发性疾病,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策略。抑郁障碍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首次发作的抑郁障碍,50%~85%会有第2次发作,因此常需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
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痊愈(通常以HAMD-17总分在7,或MADRS总分在12作为评判标准)。治疗严重抑郁障碍时,一般药物治疗2~4周开始起效。如果患者用药治疗6~8周无效,改换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物可能有效,或者加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但要注意不良反应。
巩固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巩固治疗至少4~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复燃风险较大。

维持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发。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但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迅速恢复原有治疗。有关维持治疗的时间意见不一。多数意见认为首次抑郁发作维持治疗为3~4个月;若有2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起病于青少年、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并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维持治疗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有资料表明以急性期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的剂量,能更有效防止复发。新型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服用简便,为维持治疗提供了方便。如需终止维持治疗,应缓慢减量(至少持续4-8周),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亦可减少撤药综合征。
抑郁障碍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并且心理治疗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4.抗抑郁药物的选择
各种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大体相当,又各有特点,药物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考虑抑郁障碍症状特点:伴有明显激越的抑郁发作可优先选用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发作可优先选用SSRIs或氯米帕明;非典型抑郁可选用SSRIs;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不宜选用安非他酮。
既往用药史:如既往治疗药物有效则继续使用,除非有禁忌证。
药理学特征:如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对明显焦虑激越的患者可能较好。
药物间相互作用:有无药效学或药动学配伍禁忌。
患者躯体状况和耐受性。
治疗获益及药物价格。目前一般推荐SSRIs、SNRIs、NaSSAs作为一线药物选用。但由于价格因素,在我国不少地区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马普替林等仍作为治疗抑郁发作的首选药物。
5.电抽搐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抑郁性木僵的患者,应首选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采用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2次为一疗程。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
6.重复经烦磁刺激治疗
重复经烦磁刺激治疗(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是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于精神科临床研究的物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磁场穿过皮肤、软组织和颅骨,在大脑神经中产生电流和引起神经元的去极化,从而产生生理效应。一些临床研究证实rTMS对抑郁障碍(包括难治性抑郁障碍)有明确疗效,甚至与ECT疗效相当,但亦有研究结论对此提出质疑。影响其疗效因素包括年龄、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既往对rTMS的反应、脑部基础生理学、rTMS刺激频率等技术参数,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癫痫发作和认知功能损害。
7.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疗法,刺激器是如同起搏器样的装置,或者将刺激电极植入基底神经核区、或背侧丘脑、或底丘脑核区,以高频电刺激打断神经、精神疾病的异常神经活动。国外有将DBS应用于抑郁障碍治疗的个案或开放性研究,DBS的治疗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其疗效和安全性有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电刺激祀点是影响DBS疗效的重要因素,以往临床研究集中在丘脑底核,最近有研究者提出外侧缰核为新靶点。缰核是直接控制体内5-HT、NE神经元活动的关键部位,而抑郁发作时缰核活动过度而对中缝核的抑制作用加强,导致5-HT等递质释放减少,高频刺激外侧缰核可以抑制缰核的过度活动水平而达到治疗抑郁障碍目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王元
住院医师
荆州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心理科,精神科
睡眠障碍 焦虑症 抑郁症 压力调节 精神分裂症 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