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中国是世界胃病大国!从胃炎到胃癌仅有四步,7类人群尤其要当心!
2018年05月21日 【健康号】 郭飞     阅读 10035

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就有1.2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10%,慢性胃炎发病率30%,中国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同时,我国也是胃癌的的高发区,每年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近年来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年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7大人群最易患胃病


1
加班族

经常加班到凌晨,晚餐不能按时吃、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长期休息饮食不规律。

2
不吃早餐族

起得晚或起床后匆忙上班,舍弃吃早餐,有的是不习惯吃早餐,也从来不吃早餐。

3
嗜辣族

在餐桌上无辣不欢,胃肯定受不了,尤其是本身就有胃病的人。

4
吃撑族

有些人发现越吃越多,控制不了。

5
餐后运动族

吃完不久就开始运动。如此“虐待”胃,一是可能导致内脏相对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二是容易导致胃下垂。

6
吃饱就睡族

有些人习惯喝啤酒吃宵夜,不知不觉每次都吃撑了,回到家里倒头就睡。

7
隐忍族

有胃部不适,却扛着过,不重视、不愿去医院。胃部不舒服就是身体在报警,一定要到医院就诊,避免小病变大病。


胃炎转胃癌只有四个阶段

胃癌是起源于胃粘膜细胞的恶性侵袭性增殖,大部分是由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在多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有四个阶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黏膜内癌、浸润性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疾病,异型增生则是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


胃癌早期4种预警信号要小心!
胃癌来势汹汹,大多数病人在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了。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温志立解释,胃癌在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跟许多普通的胃病相似。但如果提高警惕,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早期胃癌的“蛛丝马迹”……

1
莫名地消瘦,感觉疲劳乏力

主要表现为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骤轻。这是因为肿瘤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抢占营养,而且肿瘤生长会消耗能量,因此患者的体重和精力都会下降,感到疲惫,容易头晕、出虚汗。

2
上腹部隐隐作痛及饱胀

主要表现为上腹隐隐作痛、钝痛,开始轻微,最后逐渐加重。这常被病人误认为是胃炎,治疗后症状会暂时缓解,但大部分患者疼痛程度会不断加重。还有一种腹部烧灼、饱胀感,饭后尤其明显。

3
恶心、嗳气、反酸及呕吐

当胃癌的病灶位于幽门部时,最明显的早期症状常是恶心。一旦胃出口被完全堵塞,就会嗳出一种酸臭或臭鸡蛋味,或者呕吐。

4
出现呕血及黑便

若肿瘤侵犯破坏胃小血管时,主要症状是大便潜血——大便外观正常,但化验后可看出其中有血细胞。如果肿瘤侵犯破坏的是大血管,就会出现呕血或柏油状黑便。

当然正如上文所说,光看症状来判断胃癌,还是比较难的。

因此,确定胃病是良性还是恶性,推荐高危人群和身体有以上问题的人,最好通过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来发现早期胃癌。


日常养胃,避免三个误区!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胃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如何养胃,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偏方”,但当中有多少是真实有效,有多少又是错误的呢?这里归纳了日常养胃的三大误区。

误区1:
多喝粥对胃好
喝粥对胃病患者好。不少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以帮助消化,再者粥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因此,胃病患者不宜天天喝粥,而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才更有益。

误区2:
多喝牛奶对胃好
胃部酸胀不适时,喝杯热牛奶便可缓解症状,感到舒服。这是因为牛奶稀释了胃酸,暂时形成一层胃黏膜保护层,因而感到舒服,但经常喝牛奶就未必对胃病患者有利了。

现已证明,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比牛奶本身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若胃病(如胃溃疡)需要抗酸治疗,是不宜用喝牛奶的办法解决的。豆浆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3:
吃生姜对胃好
人们普遍认为姜可暖胃,胃部不适时喝碗姜末水是常见的事。胃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偶尔用之,且无不良反应,未尝不可。

但应认识到,姜是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部不适或加重病情。若想用姜来治胃病应请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如今全球胃癌患者,竟有一半都在中国!

而且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是晚期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

一句话:

养成良好习惯,重视早期筛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郭飞
主治医师
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
骨科,外科
在颈椎病、腰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等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