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微生物学研究——关于慢性前列腺炎综合症/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所涉及到的
2020年07月24日 【健康号】 蒋毅     阅读 8523

前列腺炎,微生物感染,认知,抗生素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综合症/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不应该单指细菌而已,而是微生物群,更为准确。

      美国NIHIII型前列腺炎是指使用传统培养基微生物学技术而发现无细菌感染。研究发现,实际上大多数细菌种类对目前的培养方法有抵抗力,或者以生物膜的方式生长。事实上,包括前列腺在内的下尿道不是无菌的(一直有人在问前列腺的细菌是不是杀得完)。我们仍然不知道的是,这些耐培养细菌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病原体。

     国外大型研究得出的结论非常重要的是,EPS定位培养在CPPS人群中更容易产生误导,正常对照组和慢性前列腺炎/CPPS患者的定位培养呈阳性的几率相同(两组均为8%),因此任何针对EPS的培养必须、应该二次以上培养,在第二次定位培养证实为同一种微生物之前,请千万不要使用任何抗生素Male Pelvic Pain: Beyond Urology and Chronic ProstatitisCurrent Rheumatology Reviews, 2016, 12, 27-39,这是诊断慢性感染性前列腺炎的金标准之一。

作者我本人认为,这两种情况或可能与感染有关,而尝试抗生素治疗为其一方法,疼痛缓解明显与不只是一种一类抗生素应用有关,如疼痛起源于高危、多重性伴侣(当然抗生素久用,到后期无效,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无效的情况出现,作者认为疼痛可能与神经性疼痛);疼痛起源于潜在的感染源或容易诱导感染的因素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生殖器疱疹、结石、酗酒、肠道疾病、龋齿、胆囊炎、精囊炎、肛门直肠炎(依赖于四环素的纳米细菌,或肠道菌)。疼痛起源于性交,纵欲、劳累、寒冷(可能引发潜在感染源)。作者我认为,在非抗生素试验期间没有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即是否反复下尿路感染是筛查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线索,这也是诊断慢性感染性前列腺炎的金标准之一。

      2016年对25CP/CPPS患者的分析中,国外学者Shoskes等采用16SrRNA基因扩增法检测了CP/CPPS患者尿液标本中的细菌,并将其尿液微生物群落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两组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CP/CPPS患者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更高,梭状芽孢杆菌种类计数更高(后尿道高压梗阻致尿液反流进入腺体之感染致病因素非常多样性,而梭状芽孢杆菌是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孢杆菌的总称,只有少数种可在大气条件下生长,但在大气中不形成芽孢,即大家十分关心的厌氧菌属)。同一研究小组后来用类似的方法评估了肠道微生物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P/CPP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明显减少,普雷沃特菌(多形态杆菌,不产芽孢。不运动。严格厌氧)的流行率降低。这说明(肠道)细菌的多样性是多么的重要(益生菌),肠道微生物减少是因为大量应用各种抗生素而致肠道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这些有益的细菌对于机体免疫力的平衡非常重要。肠杆菌是急性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体,但肠球菌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许多菌株表现出形成生物膜和多药耐药的能力。

    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美罗培南是合理的;急性前列腺炎与急性下尿路感染往往难以区分,也往往可能是多重多种微生物感染,在发达地区,存在多重耐药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一定要在把根留住(我的小视屏,或相关文章中有详细说明)的基础上把多重耐药考虑在内,高起点、广谱应用抗生素(如RFP&TMPFosfomycin夫西地酸钠,巴罗沙星、拜复乐、普卢利沙星,德拉沙星、西他沙星)。尽管在非细菌类前列腺炎中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证据很弱,但我认为在那些使用抗生素初期的患者中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初步试验可能是合理的,特别是在诊断不明确且调查显示CP/CPPS IIIA(炎症亚型)的情况下。

   性传播感染,特别是沙眼衣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也被认为是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体。相反,其他生殖器支原体(注意是生殖器支原体而不是生殖支原体,就是解脲支原体与人型支原体等)在生殖器疾病中的有效作用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性伴侣的微生物检查可以为治疗提供补充信息。在治疗衣原体前列腺炎方面,大环内酯类药物比氟喹诺酮类药物更有效,而在治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方面,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四环素类药物在微生物学和临床疗效方面无差异。

作者注:细胞内病原体(intracellular pathogen)一般多指细胞内寄生菌,绝大多数细菌属于胞外病原体,细胞内寄生菌属于少数。可分为兼性(facultative)和专性(obligate)两种。专性胞内菌只能在细胞内生存,立克次体、衣原体属于此类。兼性胞内菌既能在细胞外生存又能在胞内生活 ,包括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嗜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