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脊髓损伤后积食、腹胀便秘、消化不良怎么办?(内含中药方剂)
2019年08月25日 【健康号】 赵东升     阅读 11604

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减弱,容易腹胀消化不良,该怎么办?

每年有超过13万患者发生脊柱脊髓损伤,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精神打击。脊髓损伤不仅仅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同时也影响患者的内脏功能,在治疗脊髓损伤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患者各个脏器功能的调节和治疗。

问:脊髓损伤会对脏器功能有哪些危害?

答:

a.      脊髓损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脊髓损伤患者除暴力引起的原发损伤外,还会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发生微循环障碍、组织水肿等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所引起的脊髓微循环障碍主要包括:微血管损伤、微血栓形成  、微血管痉挛、血脊髓屏障破坏及血管内膜损伤等改变。

b.     脊髓损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中约1/3会出现便秘、腹胀,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胃肠道功能障碍症状。胸6水平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可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排便困难。肠黏膜结构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以及肠道内大便的储留,细菌过度生长为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的病理机制。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包括内脏大小神经及腹下神经,肝、脾、肾、胰等实质器官及腹腔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道器官受到脊髓T5 —T12神经纤维的椎前神经节后纤维支配,而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道和盆腔内脏则受到脊髓下部胸和腰神经纤维的节后纤维支配。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及盆神经,迷走神经起自迷走神经背核,盆神经起自S2 ~S4 节段的侧角。胃、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受迷走神经节前纤维支配,横结肠右侧1/3以下部分受盆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使胃肠运动减慢、张力减低、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肠道感受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上传至中枢:经交感神经传至脊神经后根后传入脊髓;通过迷走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孤束核)。

脊髓损伤的水平和程度是影响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T12 以上平面损伤,脊髓中枢介导的肠蠕动存在,肠壁的大便刺激仍能传至损伤平面以下的肠道脊髓中枢(S2 ~S4),但由于肛门外括约肌痉挛而导致粪便滞留,称为反射型肠道;L1 以下平面损伤时,脊髓中枢介导的肠蠕动丧失,即使肠道内充满大便,肠壁受到刺激,也不能触发排便活动,称为失反射型肠道。

 c.      脊髓损伤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高伟兴等报道唐山地震时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率为82.0%。国内外多位学者的报道脊髓损伤最常见并发症为尿路感染。国内有一份大样本调查发现,967例脊髓损伤患者有29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0.30%,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居首,占73.38%、呼吸道感染12.63%、胃肠道感染9.56%,其它感染占4.44%,而同期非脊髓损伤病人医院感染率为4.86%,脊髓损伤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全院平均感染率。泌尿道病原菌主要是C-杆菌,埃希大肠杆菌占53.85%,绿脓占11.54%。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葡萄球菌。

d.     脊髓损伤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焦新旭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中颈脊髓损伤占61.8%。颈1~4节段受损者膈神经,横膈及肋间肌的活动均丧失,无法深呼吸及咳嗽。颈5以下节段损伤的患者,膈神经元多无损伤,不会发生呼吸动力不足,但有多种原因可致继发性神经元损害,间接导致呼吸动力不足。颈髓损伤的患者肋间肌及腹肌无力,气管平滑肌活动差,咳嗽反射消失,不能及时排出气管分泌物,影响呼吸功能。有学者统计,呼吸道感染的脊髓患者中,颈段损伤占54%,胸段占29.73%,腰段占16.22%。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到远隔脏器的损伤表现为点片状出血,主要在肺脏(100%)、膀胱出血(20%)、胃肠出血(5%),其中肺出血最多见和最突山,以伤后48h~72h最严重。肺出血有散在点状、点片状、大片状、单叫多叶不同,咀双肺下叶多见。病理检查证实为肺出血、肺水肿。脊髓损伤后肺的排痰能力下降直接导致肺部反复感染极难治愈,即使使用更好的抗生素也仅仅是控制一时,却难以从根本上治愈肺炎。一旦肺炎反复,将极可能产生耐药菌,此时只有更换更高档的抗生素才有可能控制肺部感染。

 e.      脊髓损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胸6或以上水平脊髓损伤可引起自主神经反射异常,以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或自主神经反射不良为主要表现,主要特征是血压阵发性骤然升高

问:中医对脊髓损伤肠道功能障碍有什么理论基础?

答:

病因归为督脉损伤,经气不利,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致大肠气血阻滞,传导失司,糟粕排泄异常。此外,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壅滞肠道,而形成便秘。其病位在督脉,与肝、肾、大肠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则与气、血、湿、热、虚相关。脊髓损伤肠道功能障碍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征,主要中医证型是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津枯血少证。在辨证选方过程中,肠道实热者多选麻仁润肠丸加减以扶正、清热、去积;肠道气滞者可用四磨汤加减以顺气导滞、泻下通便;脾虚气弱证以补中健脾、益气通便为主,多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肾阳虚证以温阳助肾为主,可用济川煎加减;津枯血少证则选用润肠丸以养血润燥为主。

大剂量使用栓剂,容易发生剂量依赖,可导致进行性无反应,同时可诱发腹部绞痛、腹泻及电解质紊乱等。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中药标本兼顾的优势,大黄可促进肠蠕动,升高肠内渗透压,以达到中医理论“泄下攻积、清热解毒”的作用,大黄早期尚可以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传导,阻断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并有效地抑制中枢及脊髓的过度兴奋性缺氧,以改善脊髓继发性缺血状态。丹参有抑制神经元凋亡、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调节细胞内水、钙离子的浓度、减轻炎性反应、诱导干细胞分化的作用,发挥“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作用,同时能增加脊髓损伤区的血流量,对脊髓损伤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针灸方面

从国内研究得出目前临床取穴多为夹脊穴53.33%,脊髓损伤节段督脉穴、关元、天枢26.67%,大肠俞、上巨虚13.33%;所选腧穴中以华佗夹脊、督脉、脏腑募穴以及一些特效穴为主。夹脊穴、督脉穴总调脏腑经气,关元通调气血,上巨虚行滞通腑,大肠俞为背俞穴,天枢乃大肠募穴,俞募相配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得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明显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及修复速度,促进建立脊髓中枢新的传导通路,对本类患者的肠道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治疗小儿胃肠疾病的肚脐贴,治愈率超过87%。可提高患儿免疫力

丁香5-9g,肉桂6-7g,五倍子2-4g,白胡椒3-5g,石榴皮4-6g,橘皮5-7g,生姜5-7g,银杏果8-10g,黄瓜4-6g,高粱穗6-8g,维生素5-7g,半夏2-3g,玄明粉2-3g,小茴香1-3g,胡椒2-4g。磨粉。芡实6-8g,白术6-8g,炒至七成熟磨粉,一起混合。

黄酒30-40g,米醋20-40g。蜂蜜3-5g,混合搅拌30-40分钟,温度30-40度。

将药粉导入上面浆液中混合搅拌30分钟以上,温度40-50度,随后加入至50-60度搅拌浓缩。浓缩好之后涂抹于穴位贴上备用。

黄酒酒精浓度在8-16%,米醋浓度在6-9%.

此贴剂每日肚脐一贴,长期使用,治愈小儿胃肠疾病达87%以上。

2.治疗小儿腹泻,提升免疫力的中药贴剂

马齿笕11-17g,芡实5-8g,广木香4-7g,桔梗3-7g,柴胡3-6g,木通4-9g,车前子5-11g,五指毛桃3-8g。磨粉,用醋调成膏状涂抹于穴位贴上备用。

 

3.小儿运脾敷贴散。具有运脾理气、开食消滞、止泻止吐作用。总有效率在90%以上

苍术0.5-1.5g,肉桂0.2-1g,木香0.3-1.2g,胡黄连0.2-1g,吴茱萸0.6-1.8g,干姜粉1-2.5g。磨粉,用醋调成膏状涂抹于穴位贴上备用。取穴:中脘、神阙、双侧天枢,双侧脾俞。1-2岁每次贴敷时间1-3h。3-5岁贴敷逐渐3-4h。每周2-3次,4周为一疗程。慢性疾病可持续治疗2-3疗程。

 

4.小儿腹泻贴。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和中止泻

丁香10-20g,元胡3-5g,肉苁蓉5-10g,葶苈子3-5g,黄莲0.2-0.5g。磨粉,用醋调成膏状涂抹于穴位贴上备用。

 

5.治疗小儿肠绞痛的中药贴。总有效率97.5%.

将花椒叶低温烘干研磨备用。

生姜洗净切片,加入艾叶、艾绒益气研磨10-15分钟,加入葡萄糖继续研磨5-8分钟得中药膏。

在底层衬布上涂抹2-5mm中药膏,再向中药膏上均匀涂撒花椒叶粉,附上2-4层纱布得膏药贴。

膏剂中按重量比例,生姜、艾叶、艾绒、葡萄糖比重为10:2-4:3-6:1-2.每个贴剂上涂撒1g花椒粉。

 

6.治疗小儿便秘外用贴剂。有效率达95%以上。

柏子仁10-20g,火麻仁5-10g,麦冬5-10g,炒白芍5-10g,罗汉果5-10g,大黄2-5g。混合磨粉。导入烧瓶中,加入6-7倍体积的80-95%乙醇分三次回流提取,第一次3-4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各1-2小时提取,过滤,得药液。三次药液在常温下冷却4-6小时,浓缩得浸膏。

将淀粉10-20g融入2-3倍体积的去离子水,整齐加热处理得淀粉糊,将上述浸膏加入淀粉糊,水浴加热搅拌冷却涂于纱布上。

 

7.治疗婴幼儿急慢性腹泻、腹痛腹胀。老年五更泻、妇女通经等。见效快,有效率达96%,治愈率达92%.

药物比重:木鳖子30-35%,母丁香30-35%,肉豆蔻15-20%,黑胡椒15-20%. 磨粉涂于药贴上,贴肚脐,3天换一次。

 

8.治疗小儿积食贴剂,可补益脾胃,消食化滞,益气生津。治愈率62%,有效率90%.

人参3-6g,山药5-10g,白术5-10g,扁豆5-10g,薏苡仁5-10g,焦山楂5-10g,炒神曲3-5g,炒鸡内金3-5g,炒麦芽5-10g,炒莱菔子3-6g,柯子3-6g,干姜3-5g,杏仁3-6g,炙甘草3-6g,陈皮3-6g,石斛5-10g,玉竹5-10g。磨粉。

使用时先用酒精擦洗肚脐,然后将药粉涂于肚脐,用纱布胶布覆盖,每日一换,7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2-3疗程。

9.治疗小儿疳积。疏肝理气、健脾暖胃、消积去瘀、调节内分泌、促进阴阳平衡。治愈率95%,有效率100%

疳积是形容儿童发育不良,身体瘦弱,骨瘦如柴的表现。

丁香10g,胡椒10g,杏仁100g,山栀100g。晒干磨粉混合分成10份,用时取出一份,用白葱头7个捣碎,加白酒少许,鸡蛋清一个,荞麦粉2勺调成糊状制成药膏,晚上睡前贴于双侧涌泉穴及四周然后包裹,第二天早晨去除,大多数一次即可见效。第二天可见便溏、尿白、腹泻后症状好转。过一周即可痊愈。

10.治疗小儿疳积

山栀仁6-10g,杏仁6-10g,皮硝6-10g,桃仁6-10g,陈皮8-12g,生姜3-6g。磨粉,用生姜汁、酒、面粉调成糊状,制成6*6cm膏药贴。睡前贴于肚脐,早晨去除,每日一贴,连用1-3日。

11.治疗小儿惊风的外敷膏贴。用于调阴阳,定惊风,熄风化痰,镇惊,对小儿高热神昏,四肢抽搐,惊厥,牙关紧闭有明显疗效。

黄连3-9g,吴茱萸5-10g,附子2-5g,白芥子2-5g,桃仁3-8g,栀子3-8g,磨粉后,加入鸡蛋清1-2个,活蚯蚓1-2条,米醋5-10g。调成糊状,敷于双侧足心纱布包好,每日1-2次,连用3-5天。

12.治疗小儿肠痉挛。总有效率99%.

通草8-10g,太子参10-15g,甘草15-20g,白头翁8-10g,车前子10-15g,泽泻8-10g,云木香10-15g,白扁豆10-15g,龙骨15-20g,寒水石6-8g,佛手10-15g,建曲6-8g,吴茱萸6-8g,补骨脂15-20g,肉豆蔻15-20g,防已15-20g,葎草10-15g,萹蓄15-20g,瞿麦8-10g,黄药子10-15g。磨粉,用醋调成糊状制成7*7cm的药膏贴于肚脐。每日一换,3天为一疗程。

13.治疗小儿腹泻贴。总有效率达99%.

车前子8g,木通4g,丁香13g,萹蓄4g,瞿麦4g,通草13g,白术13g,白头翁8g,鸡内金13g,薏苡仁4g,桔梗14g,葛根8g,党参13g,茯苓12g,五倍子8g。磨粉用醋调成糊状做成3cm的药膏贴于肚脐。

 

14.小儿消积脾胃中药贴。

陈皮120-150g,枳壳60-90g,白首乌100-150g,太子参100-150g,炒白术120-150g,厚朴150-180g,木香120-150g,藿香120-180g,山楂120-180g,豆蔻120-150g,肉桂60-90g。磨粉。麻油250ml。用重量约10-15%的肉桂油调成糊状,贴在肚脐,纱布固定。保留6-8小时。

15.小儿腹胀便秘贴

栀子30-90g,大黄30-90g。磨粉用温水调成糊状。涂于肚脐保持24小时。

16.成人慢性便秘

生大黄5-30g,当归10-30g,黄芪20-60g,肉苁蓉10-30g,枳实10-30g,大黄10-30g,白术10-30g,冰片2-15g。磨粉,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及腹部,保持24小时。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提示小孩有消化功能不良,该治疗了。

17.治疗小儿厌食症。健脾和胃。有效率100%.

炒白术3g,砂仁2g,白豆蔻2g,焦山楂1g,炒麦芽1g,生鸡内金1g。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如在药贴上。贴在双侧脾俞,双侧胃俞,神阙穴。保留6-12小时。7天为一疗程。

18. 治疗小儿便秘。总有效率100%.

肉苁蓉5g,桑叶3g,郁李仁8g,莱菔子5g,乌药4g,当归8g,槐角3g,葫芦巴8g,瓜蒌6g,厚朴3g,橘红5g,桑葚子8g。磨粉,用酒精调成糊状涂于药贴上,贴在肚脐,每日更换一次。

19. 治疗婴幼儿腹泻

五倍子5g,丁香3g,吴茱萸3g。磨粉用麻油调成糊状涂于药贴上,贴在肚脐,每日更换一次。

20.治疗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96%.

还阳草根7g,老虎姜6g,狭穗鹭兰7g,红花锦鸡儿5g,黑皮根6g,蝴蝶树6g,野梧桐4g,虎耳还魂草3g,禾叶墨斛4g,金雀花2g。磨粉,用醋调成糊状涂于药贴上,贴在肚脐,5次为一疗程,每日更换一次。至少4疗程。

21.  治疗小儿厌食症,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总有效率95%.

炒白术50g,炒苍术50g,陈皮50g,砂仁50g,焦山楂50g,鸡内金50g,芡实50g,桑葚50g,薄荷30g,冰片5g磨粉,用醋调成糊状。每次取5g涂于肚脐,纱布敷盖固定。热水袋在后腰部热敷半小时。每次一次,连用5天休息五天为一疗程。3疗程大部分痊愈。

问:脊髓损伤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胃肠道如何管理?

答:胃肠管理的方法需要考虑到患者能否长期检查,目前常用的方法如下:(1)饮食管理,通过每日摄入足够的水份和膳食纤维从而保证粪便的质软和连贯性。(2)大便软化剂,这类药物能够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水份,但是对肠道的蠕动没有影响。(3)按摩和Valsalva 动作,许多医生建议患者在排便之前先按摩腹部,能更好地协助排便。Valsalva 动作是正常排便的一部分,但是过度会影响膀胱和肠道功能,因此,有人认为应该避免此动作,可通过诱导腹肌痉挛来达到增加腹内压的目的。 (4)刺激性泻药,此类药物通过增加小肠运动,减少水份吸收达到辅助排便的作用,但是这类药物可引起巨结肠等远期并发症。(5)灌肠,当各种方法都无效时,通常会给患者灌肠,但是长期应用会出现灌肠依赖性。(6)促胃肠动力药,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患者便秘情况,远期应用有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7)骶神经前根(S1 ~S4)刺激疗法,在刺激器植入前, 先阻滞骶神经后根的传入, 使排便必需的骶反射消失。 这种刺激器刺激时,直肠和括约肌同时收缩,刺激停止后,肛门外括约肌立即舒张,而直肠则缓慢松弛,引起自发性排便。 这种排便方法较反射性排便更快、更易控制。 (8)手术治疗,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可通过手术治疗,有研究显示,通过结肠造瘘术后,用于患者肠道护理的时间由117分钟 减少到12.8分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