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过敏性哮喘常用哪些检查
2019年09月28日 【健康号】 曾海     阅读 9032

过敏性哮喘实验室检查包括3部分。

(一)与哮喘诊断相关的检查

获得呼出气流受限过度变化的证据是诊断哮喘的必要步骤。以下试验可反映可变性气流受限。


1.支气管舒张试验

阳性标准:成人:吸入沙丁胺醇200~400 μg 10~15 min后复测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儿童:FEV1增加>12%。此外,规范治疗4周后肺功能明显改善、达到上述标准也支持哮喘诊断。


2.呼气峰值流量(PEF)变异率:

PEF是指用力呼气时的最高流量,可用于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成人PEF昼夜平均变异率>10%或周变异率>20%是诊断哮喘的有力证据。


3.激发试验:

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运动激发试验和过敏原吸入支气管激发试验。


(1)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标准:通常给予标准剂量乙酰甲胆碱或组胺吸入后,FEV1降低≥20%;若无乙酰甲胆碱或组胺激发条件,亦可吸入标准剂量蒸馏水或高渗盐水,阳性标准为FEV1降低≥15%。


(2)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标准:成人:FEV1降低>10%,且FEV1降低绝对值>200 ml;儿童:FEV1降低>12%,或者PEF降低>15%。


(3)过敏原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过敏性哮喘的特异性方法。阳性标准:给予过敏原吸入后FEV1降低≥15%。过敏原激发试验有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不推荐在临床上常规开展,一般仅用于研究。


(二)过敏原检测

过敏原检测是判断是否为过敏性哮喘及明确过敏原的基本方法,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部分。体外试验主要检测外周血总IgE和抗原sIgE。体内试验包括点刺试验、皮内试验,二者反映Ⅰ型速发性变态反应,主要针对大分子过敏原;斑贴试验反映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针对小分子过敏原。


1.体内试验:

(1)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标准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目前公认皮肤点剌试验是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阳性反应表现为风团和红晕。其中风团的直径=(最小横径d+最大横径D)/2,d与D相互垂直。皮肤指数(SI)=风团直径/组胺直径。阳性判断标准见表2


(2)皮内试验:过敏原一般稀释为1∶100浓度,个别效价较强的抗原可用1∶1 000或更低浓度。通常选择上臂外侧皮肤为受试区,在每一受试区用皮内针头刺入表皮浅层后进针约2~3 mm,推入试液约0.01~0.02 ml。


2.体外试验:

(1)过敏原sIgE检测:可同时检测数百种过敏原,结果稳定,不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特异性较高,特别适用严重皮炎不能做皮试者、皮肤划痕症患者、皮肤反应差的老年人及3岁以下儿童、有用药影响、哮喘急性发作期和严重未控制哮喘、畏惧皮试者,以及需要评估过敏严重度和拟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者。sIgE常用检测方法为荧光免疫技术(F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目前临床常用的过敏原体外试验包括全定量检测系统和半定量筛查系统两大体系。全定量检测系统以Immuno CAP过敏原全定量检测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其检测原理为荧光免疫酶联方法,其优点是结果精准,但成本较高。半定量筛查系统检测原理为免疫印迹法,该方法操作便捷,无需大型精密实验设备,成本适中,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用于过敏原筛查。不同实验方法的测定结果应参考本实验室相应的参考值。以Phadia CAP系统为例,sIgE测定结果<0.35>0.35 kU/L为阳性;依据sIgE值分为I~Ⅵ级,Ⅰ级为0.35~0.70 kU/L,Ⅱ级为0.70~3.5 kU/L,Ⅲ级为3.5~17.5 kU/L,Ⅳ级为17.5~50 kU/L,Ⅴ级为50~100 kU/L,Ⅵ级为>100 kU/L。


(2)血清总IgE检测:血清总IgE的测定方法包括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又称固相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其中以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精确度高,临床应用广泛。


血清总IgE无正常值,新生儿的总IgE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15岁达顶峰,后又逐步下降。总IgE升高提示存在过敏的可能性,但多种疾病如免疫性疾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感染等也可导致总IgE升高。低于下限值的所谓"正常"也不能排除过敏,需结合临床综合判定。不同检测方法的总IgE参考值存在差异。有研究显示,血清总IgE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及控制情况相关。在进行抗IgE治疗时,总IgE是确定奥马珠单抗剂量的主要依据。


(3)过敏原sIgG:sIgG检测作为食物过敏的筛查手段,临床应用争议较大,不推荐用于哮喘过敏原的检测


(三)与哮喘气道炎症相关的检查

无创气道炎症检测近年来在临床上颇受关注,常用指标多与Th2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有关。


1.诱导痰:

采用高渗或生理盐水雾化获取诱导痰标本,主要用于细胞分类计数以判断气道的炎症类型。国际上通用的诱导痰细胞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为<3.0%。当诱导痰细胞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3%时,可判定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诱导痰细胞分类技术已开展数十年,但因标本采集和细胞分类难以标准化,在临床上尚未普及,目前主要用于哮喘和咳嗽的临床研究,以及指导重度哮喘的个体化治疗。


2.FeNO:

FeNO与2型反应驱动的气道炎症,特别是与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关系密切,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FeNO水平通常不高。过敏性哮喘通常为2型炎症反应,较其他类型的哮喘,FeNO在诊断和长期管理中价值更大,值得推荐应用。


FeNO测定的临床意义:辅助哮喘诊断与鉴别诊断、预测ICS治疗反应性、评估ICS治疗依从性、区别气道炎症类型和评估气道炎症水平、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预测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及指导哮喘治疗方案调整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主要的炎性细胞之一。Meta分析表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能较好反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状态、预测长期肺功能下降的趋势[57]及成人和儿童哮喘发作的风险[58]。此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还可预测针对2型炎症靶向药物如抗IL-5单抗[、抗IL-5受体单抗、抗IL-4受体单抗的治疗反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60/μl可作为评估抗IgE治疗疗效有效的预测因素之一。但亦有研究提示,无论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低,过敏性哮喘患者均能从奥马珠单抗治疗中获益。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还能较好预测激素治疗反应,过敏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300/μl,提示其对ICS较为敏感。有研究表明,通过口服激素,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维持在200/μl以内,有助于改善哮喘控制。


4.其他:

哮喘气道炎症涉及多种炎性细胞、细胞组分及炎性介质的相互作用,一些新的评估指标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如尿白三烯E4(ULTE4)、骨膜蛋白(periostin)、呼出气冷凝液(EBC)分析、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尿F2-异前列腺素(F2IsoPs)、血清精氨酸酶等,目前这些指标尚缺乏确切的证据用于临床。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