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DOCTOR.LU:中胚层疗法的起源
2019年10月30日 【健康号】 卢丙仑     阅读 8296

上期我们探讨了“水光疗法”是如何与“激光疗法”联合治疗黄褐斑的,相信各位求美者已经对水光针能与哪些医美方法同时使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本期起,我们将聊聊水光针它的前世今生。

上期我们探讨了“水光疗法”是如何与“激光疗法”联合治疗黄褐斑的,相信各位求美者已经对水光针能与哪些医美方法同时使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本期起,我们将聊聊水光针它的前世今生。

(本文为DOCTOR.LU:《“水光针”的前世今生》系列文章第一篇)

一、中胚层疗法的起源

半个多世纪以前,莱利切(Leriche)是通过肋间的皮下途径来处理肋骨折的。1950年4月15日,《医学期刊》(LapresseMedicale,法国杂志)曾载P.Oury、J.Estival和P.beau的一篇文章,他们主张通过皮下途径,用普鲁卡因来治疗某些心脏病。经皮下途径,用普鲁卡因是自西卡尔(Sicart)的经典研究以来至今的最为古老的方法。

1952年法国医师皮斯特博士(Pistor)在治疗一例非常严重的哮喘病时,采用了静脉注射普鲁卡因的做法,并发现患者持续了30年的耳聋状况有了临时的改善。皮斯特博士从这个事实中意识到由普鲁卡因能引起“神经感官刺激”,尽管这种刺激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

在莱利切(Leriche)认识的基础上,一种尽可能局部地进行注射的理念,引导着皮斯特博士在前耳屏部位也尝试注射普鲁卡因,并将血管扩张剂、酒和硫磺加入到他的一套治疗方案中。皮斯特博士的这一套方案获得了更加精确的结果,并为测听器所验证。此后,皮斯特博士通过在眼部周围注射普鲁卡因,成功地治疗了远视眼;通过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附近进行皮下注射,成功地治疗了关节粘连。

1958年4月6日的《医学期刊》(LapresseMedicale)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简述局部使用普鲁卡因在人体病理学中的新属性”。在这篇文章中,“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这个词首次被运用。文章说:“在发源于中胚层的组织上的新举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完全可以用一个普遍性的术语——‘中胚层疗法’来概括。”

然而,一开始这种新技术在兽医中间得到的反响比在给人治病中要好。莱贝尔(Lebel)博士发明了“中胚层疗法针”或者“莱贝尔针”。实际上,这种针只不过是使牛生成结核结节的针的简单修改而已。

1958年,贝切荣(Bicheron)博士通过皮下注射普鲁卡因,有效地治疗了骶骨痛。

1964年4月21日,“法国中胚层疗法协会”正式成立。定义:“中胚层疗法”的定义是:“通过肠胃道以外的渠道,在局部范围注射非常小的剂量,并且注射的时间间隔比通过一般途径治疗所需的时间间隔要长,也就是所需次数要少。以此来减少并发症,同时降低使用某些药物的经济成本。”皮斯特(Pistor)博士将这个定义缩减为:“少量的药剂,较少的次数和在恰当的位置。”伊格纳西奥·奥蒂斯(IgnacioOrdiz)博士在1987年曾经将所有现有的定义进行过如下综合:“中胚层疗法”是一种通过在局部范围的皮下注射非常小的剂量的药物的特定治疗技术。这种疗法可以采用针灸,也可以不采用。其目的是获得一定的,对于治疗一系列疾病有所裨益的药物效果(由于特定药物的使用)和一定的生理刺激效果(由于针扎在皮肤上)。

DOCTOR.LU小贴士:

普鲁卡因是局部麻醉药。临床常用其盐酸盐,又称"奴佛卡因"。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毒性比可卡因低。注射液中加入微量肾上腺素,可延长作用时间。用于浸润麻醉、腰麻、"封闭疗法"等。除用药过量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反应外,偶见过敏反应,用药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其代谢产物对氨苯甲酸 (PABA)能减弱磺胺类药的抗菌效力。

今天我们讲了中胚层疗法的起源,其实皮斯特(Pistor)博士对于这种疗法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了他去世2003年。当然这都是后话,明天我们继续聊中胚层疗法,谈谈外胚层、中胚层与内胚层指的到底是哪些地方?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