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白细胞低怎么办
2017年08月16日 【健康号】 郭晔     阅读 29375

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是最常见的副作用,本文希望提供专业性的知识从而加深理解、避免误区以及指导治疗

众所周知,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白细胞降低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大约80%的患者都有可能遇到,如何判断其严重程度并作针对性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白细胞降低往往发生在化疗以后,患者一般处于出院在家的状态,因此了解相关的知识对于正确应对大有帮助。


通常来说,化疗药物对于身体内增殖快的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强,比如毛囊的细胞、口腔黏膜的上皮细胞等,所以化疗后出现脱发和口腔溃疡的几率是比较高的。而白细胞恰恰是身体内新陈代谢较快的一类细胞,其平均寿命只有数日,极度需要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及时的补充。由于绝大部分的化疗药物都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因此不但杀伤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同时也会干扰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特别是经过许多周期的化疗之后。但是化疗以后的白细胞降低往不是马上发生的,通常发生于化疗开始后的10-14天,我们把这段时间成为白细胞的最低点。但某些药物如多西他赛导致的白细胞降低发生较早(化疗后第7天),另外有时经过多周期化疗后也可能出现最低点提前的情况,这反映了骨髓储备功能的下降。由于我们大部分的化疗方案都是每3-4周重复的,因此理论上化疗后2周由于化疗药物对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白细胞也会逐渐上升并在下一个化疗周期前恢复正常,达到按时接受下一周期化疗的目的。


对于白细胞降低,我们需要知道它的分类和严重程度。其实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构成的,而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构成的。其中,中性粒细胞(简称为ANC)是含量最多的一类细胞,比例占白细胞的50-70%,在人体中行使重要的细胞免疫功能。举例来说,人体在发生细菌感染时,外周血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现象,这是人体正常的免疫调节机制,因为中性粒细胞会直接或间接杀伤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降低大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的降低,只有少部分化疗药物会杀伤淋巴细胞。由于中性粒细胞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细胞,因此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其实更有价值,也是我们肿瘤科医生评价骨髓抑制的标准方法。根据国际标准,中性粒细胞下降(或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的分级分为4度:1度(ANC介于1.5-2.0×109/L1500-2000/μL)、2度(ANC介于1.0-1.5×109/L1000-1500/μL)、3度(ANC介于0.5-1.0×109/L500-1000/μL)、4度(ANC<0.5×109/L<500/μL),而白细胞下降的分级就是所有数值都乘以2即可。我们临床上把1-2度的粒缺称为轻度,3度称为中度,4度称为重度,只有了解了中性粒细胞的严重程度才能知道如何进行应对。


通常来说,化疗后出现1-2度的粒缺一般不需要处理,而3-4度则需要给患者进行升白治疗。升白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简称为G-CSF,一般为75μg100μg/支,皮下注射。如果是3度粒缺,通常给予每天150-200μg,但如果是4度粒缺,则需要接受每天300μg的升白治疗。一般升白治疗需要持续3天,然后复查血常规如中性粒细胞正常则可以停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1-2度的粒缺也需要马上接受升白治疗,比如化疗后10天内就出现,如果不做升白治疗中心粒细胞往往会更低;如果化疗后14天出现,因为已经过了最低点,则不需要行升白治疗往往后续会自然回升。另一种情况是既往化疗出现过3-4度粒缺,如果接受同样的方案预计也会出现,因此需要在中性粒细胞降到1-2度时就提前给予升白治疗。有些患者在升白治疗后第2天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升得很高就停药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并没有效动员造血干细胞,一般都需要3-5天时间。还有些患者认为升白针打上来的白细胞是假象,因此希望能够自己长上来。但事实上G-CSF是人体内本身存在的一种细胞因子,通过外源性补充可以加快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周期,从而有效动员造血干细胞转变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这样就能够对抗化疗药物对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


为何我们一定要强调中性粒细胞缺乏达到3-4度时需要接受升白治疗呢?这是因为中性粒细胞下降到这一水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对于细菌、病毒或其它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发生感染的风险大为增加。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升白治疗,尽快让中性粒细胞恢复到1-2度甚至正常,从而降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在患者发生粒缺时,患者需要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如果出现体温超过38度一定要去医院及时就诊。特别是发热(体温超过38度)同时粒缺达到3-4度,这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我们临床上称为发热性粒缺。发热性粒缺是肿瘤化疗后的急症,往往预示患者伴有严重的感染,是肿瘤化疗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患者一旦发热性粒缺,一定要及时去有肿瘤科的医院就诊,必要时可以挂急症。除了需要马上接受升白治疗以外,还需要静脉接受广谱抗生素的抗感染治疗。综上所述,患者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一定要根据严重程度及时处理,要及时进行升白治疗,避免出现发热性粒缺。否则,不但有可能导致化疗延迟影响疗效,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是生命危险。


下一个问题在于如何才能防止白细胞下降,是否有什么食物能有作用?很多患者在化疗后会进食大量所谓升白细胞的食物如泥鳅或黄鳝骨头汤等,希望能够阻止或延缓白细胞的下降。但事实上白细胞的寿命只有数日,它的增生完全依赖骨髓造血干细胞,外源性的食物基本没有作用。这和红细胞和血小板差别很大,因为红细胞需要铁和叶酸等原料,因此市面上所谓的补血食物大多针对红细胞。那传统的中药或中成药物是否有作用呢?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升白中成药比如利可君或鲨肝醇等,但据我的经验作用有限,但出于辅助用药的目的口服一些也无可厚非。因此,化疗后出现白细胞降低特别是严重粒缺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接受G-CSF的升白治疗


目前临床上出现出现了一种长效的G-CSF,与传统短效的G-CSF相比其半衰期明显延长,其一次注射可以发挥大约10天的升白效果。因此,这一类的G-CSF非常适合预防性应用,也就是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后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患者在化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或者降低下降的程度从而减少了并发症如发热性粒缺的可能。长效G-CSF适合的人群是接受很强化疗方案的患者,或者在以往的化疗后出现严重粒缺的患者,这样可以显著增加化疗的安全性,同时也避免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严重粒缺需要频繁出入医院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患者接受的是根治性化疗,也就是通过化疗有可能治愈某种肿瘤比如淋巴瘤等,这种情况往往化疗的剂量与疗效存在相关性,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粒缺导致减量,我们也会建议患者在化疗后接受长效G-CSF从而保证化疗药物的剂量强度。由于长效G-CSF这一类药物还属于自费且价格昂贵,临床上应用还存在一定限制,但据悉很快就会进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相信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从这一药物中获益,更有效安全地接受化疗。


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G-CSF的副作用。如前所述,这个药物其实是人体中存在的物质,因此理论上没有很大的不良反应。但很多患者接受注射后会出现腰部或臀部的酸痛,有时还比较剧烈甚至不可忍受。其实这是药物刺激骨髓造血的正常现象。由于我们人体的骨盆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因此这些部位的酸痛实际反映了造血功能的旺盛。因此,有这些症状反而说明了药物已经起效,可能预示白细胞会很快恢复。大部分的酸痛在药物停用后会自行消失,因此轻度的疼痛一般无需处理,但如果疼痛严重甚至影响行走或者睡眠,可以口服一线止痛药物比如芬必得等。


总之,化疗后的白细胞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接受化疗的患者都有可能遭遇。这一不良反应的后果可大可小,需要患者乃至家属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辨别严重的情况从而及时联系医生或去医院就诊,这样才能保障化疗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5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