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明时节,睹物思人,悲从中来,我该怎么办?
2019年04月15日 【健康号】 骆艳丽     阅读 9470

应激相关障碍

M女士今年刚过六十,在好友的陪伴下来到心理科门诊。十多年前丈夫查出患有癌症,M女士一直悉心照顾。5年前丈夫因病去世,M女士非常伤心,女儿怕她一个人孤单,请她搬来一起住,女儿工作忙,M女士帮忙照料外孙,生活越来越充实。当大家以为一切都好起来时,M女士似乎难以从丧偶的阴影中走出来。她经常想起去世的丈夫,即便已经过去5年,每每想起总是痛不欲生。夜深人静时偷偷哭泣,平时脸上也少有笑容。从前她非常喜爱社交,如今从不主动和昔日好友联系,仅和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来往,不论好友如何安慰她,邀她吃饭、出游,M女士的心情总是好不起来,唉声叹气,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还经常失眠。每年在丈夫的生日那天,M女士晚上会梦到丈夫,白天甚至会听到丈夫的呼唤声,她知道这可能是自己太过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幻觉,但是这些症状加重了她的悲伤。家人担心M女士不能接受丧偶的伤痛,平时从不提起容易引起她伤心的事情。女儿怕她做家务累着,家里请了钟点工,现在小孩长大上学了,也不用特地费心照料,但M女士不知为何就是开心不起来。又是一年春天来,清明将至,M女士一边准备给丈夫上坟祭扫的祭品,一边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好友邀她踏青游玩,她不想去,还念叨着“我现在什么事情都不想做,真想跟老伴一块儿去了算了”。好友想起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心理疾病的介绍,左思右想还是决定陪M女士到医院的心理科门诊看一下。

医生询问病情后,建议M女士做一套心理测验,评估时,她发现测验中的大部分的问题都和自己的情况吻合,测验结果显示M女士的抑郁症状达到了重度水平。经过医生的解释,M女士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高兴不起来,做事没兴趣,不想跟外人接触,失眠,甚至感到活着没意思等表现,都是抑郁情绪惹的祸,并且在心理因素作用下,产生与创伤事件相关的短暂的听幻觉。在接受了抗抑郁药物治疗2周后,M女士的情绪明显好转,能主动参加朋友们的聚会,脸上笑容变多了,睡觉也更踏实了,她依然会想起去世的丈夫,但频率较以往下降,并且每次想起时也不那么难过了。在医生的建议下,M女士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希望通过治疗早日康复。

 事实上,当一个人的至亲去世后出现伤心难过、悲痛大哭、睡眠不佳、自责内疚等情况很正常,称之为“居丧反应”。中国有着悠久的居丧习俗,如举办丧礼、穿孝服、守孝,在服丧期停止娱乐活动等等。适当的抒发悲痛的情感、对亲人的离世进行哀悼是必要的,而且对保持心理健康有一定好处。

如果这种过度悲伤的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大于6个月),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甚至产生轻身念头,或者出现明显的行为异常、胡言乱语、出现幻觉等,则有可能不仅仅是生理范畴内的“居丧反应”了。


这种病理性的居丧反应,其本质是一种“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作用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功能性精神障碍。

以M女士为例,亲人去世,是应激事件,是对患者产生重大冲击的心理社会因素,绝大多数人都会引起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如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生活、工作中容易出差错,睡眠障碍,乏力,胃口不好等等。这种应激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以往的状态,少部分人会因为反应过度而难以恢复,甚至出现疾病状态。就像上文中的M女士,她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而且对生活造成影响,甚至有不想活的念头,呈现持续性的抑郁状态,伴有短暂的幻觉。


对应激源的反应不仅与个人素质有关,还和应激源有关。一般来说,应激源的刺激越强烈,产生的应激反应也越大。常见的应激反应有意识范围狭窄、激越、情感爆发、警觉性增高、反复体验创伤事件、抑郁、焦虑等,有时也可出现幻觉、妄想、过度兴奋、行为紊乱。但极大的刺激(如自然灾害、战争、被虐待等)可能会引起情感麻木、淡漠。


那么应激相关障碍该如何治疗呢?

由于每个患者的应激源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应激源及相关环境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目的是尽快减轻症状,如抗抑郁药缓解抑郁情绪、抗焦虑药改善静坐不能、过度警觉症状、抗精神病药治疗兴奋、激越、幻觉、妄想等症状。心理治疗如支持性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可以给予患者支持、帮助不良情绪的宣泄、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对改善症状、促进康复、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清明时节,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这并不可怕。希望大家在缅怀先人的同时,调整自己的脚步,迈向更好的明天。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