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的18种皮损表现,图文并茂,助你诊断无忧
2022年04月18日 【健康号】 庞艳华     阅读 28790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主要依据。

01
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称为症状。局部症状主要有瘙痒、疼痛、烧灼及麻木感等,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缺乏和关节疼痛等。症状的轻重与原发病的性质、病变程度及个体差异有关。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轻可重,时间上可为持续性、阵发性或间断性,范围上可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常见于荨麻疹、慢性单纯性苔藓、湿疹、疥疮等,一些系统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也可伴发瘙痒。

疼痛常见于带状疱疹、皮肤化脓性感染、结节性红斑、淋病和生殖器疱疹等,疼痛性质可为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电击样等,多局限于患处。麻木感及感觉异常可见于麻风患者。


02
体征


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称为体征,又称为皮肤损害(简称皮损)。皮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但有时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如脓疱为原发性皮损,也可继发于丘疹或水疱。



1.原发性皮损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斑疹(macule)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图4-1A)。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patch)。



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或脱失)斑等。

红斑是局部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分为炎症性红斑(如丹毒等)和非炎症性红斑(如鲜红斑痣等),前者局部可有皮温略升高,有时肿胀高起,压之变白;后者多由毛细血管扩张、数量增多导致,局部皮温不高,压之褪色。

出血斑由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所致,压之不褪色,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pelechia),大于2mm时称瘀斑(echymosis)。

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或脱失)斑是表皮或真皮色素增加、减少(或消失)所致,压之均不褪色,如黄褐斑、花斑糠疹和白癜风等。


(2)斑块(plaque)

为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图4-1B)。见于银屑病等。


(3)丘疹(papule)    

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图4-2A)。丘疹表面可扁平(如扁平疣)圆形脐凹状(如传染性软疣)、粗糙不平呈乳头状(如寻常疣),颜色可呈紫红色(如扁平苔蘚)淡黄色(如黄色瘤)或黑褐色(如色素痣)。丘疹可由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殖(如银屑病)、代谢产物聚积(如皮肤淀粉样变)或炎症细胞浸润(如湿疹)引起。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为斑丘疹(maculpapule),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papulovesicle),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丘脓疱疹(papulopustule)。


(4)风团(wheal)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皮损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图4-2B)。皮损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经数小时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见于荨麻疹。
(5)水疱(vesicle)和大疱(blla)

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图4-3A),内容物含血液者称血疱。

因水疱在皮肤中发生位置的不同,疱壁可薄可厚,位于角质层下的水疱,疱壁薄,易干涸脱屑,见于红斑型天疱疮,白痱等;位于棘细胞层的水疱疱壁略厚不易破溃,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位于表皮下的水疱,疱壁较厚,很少破溃,见于大疱性类天疱疮等。

(6)脓疱(pustule)

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如脓疱疮)或非感染性炎症(如脓疱型银屑病)引起。脓疱的疱液可浑浊、稀薄或黏稠,皮损周围常有红晕(图4-3B)。水疱继发感染后形成的脓疱为继发性皮损。




(7)结节(nodule)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图4-4A)。可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炎性浸润(如结节性红斑)或代谢产物沉积(如结节性黄色瘤)引起。结节可吸收消退,亦可破溃成溃疡,愈后形成瘢痕。





(8)囊肿(eyst)
  

为含有液体或黏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一般位于真皮或更深位置,可隆起于皮面或仅可触及(图4-4B)。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囊性感,大小不等。见于皮脂腺囊肿、毛鞘囊肿、表皮囊肿。


2.继发性皮损

  是由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

(1)糜烂(erosion)

局限性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图4-5A)。因损害较表浅,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2)溃疡(ulcer)
  
局限性皮肤或黏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可由感染、损伤、肿瘤、血管炎等引起(图4-5B)。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


(3)鳞屑(scale)

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图4-6A)。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如花斑糠疹)、蛎壳状(如银屑病)或大片状(如剥脱性皮炎)。




(4)浸渍(maceration)



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如湿敷较久、指(趾)縫等皱褶处(图4-6B)。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而露出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



(5)裂隙(fssre)
      

也称皲裂,为线状的皮肤裂口,可深达真皮(图4-6C)。常因皮肤炎症、角质层增厚或皮肤干燥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于牵拉后引起。好发于掌跖、指趾、口角等部位。

(6)瘢痕(scar)

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成(图4-6D)。可分为增生性和萎缩性两种,前者呈隆起、表面光滑、无毛发的索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略硬斑块,见于烧伤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后者较正常皮肤略凹陷,表皮变薄,皮肤光滑,局部血管扩张,见于红斑狼疮等。
(7)萎缩(atrophy)
  
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变薄或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图4-7A)。表皮萎缩常表现为皮肤变薄,半透明,表面有细皱纹呈羊皮纸样,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真皮萎缩表现为局部皮肤凹陷,表皮纹理可正常,毛发可变细或消失;皮下组织萎缩则表现为明显凹陷。




(8)痂(crust)
  

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血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后凝结而成(图4-7B)。痂可薄可厚,质地柔软或脆硬,附着于创面。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呈淡黄色(浆液性)、黄绿色(脓性)、暗红或黑褐色(血性)或因混杂药物而呈不同颜色。


(9)抓痕(excoriation)
  

也称表皮剥脱,为线状或点状的表皮或深达真皮浅层的剥脱性缺损(图4-7C)。常由机械性损伤所致,如搔抓、划破或摩擦。皮损表面可有渗出、血痂或脱屑,若损伤较浅则愈后不留瘢痕。


(10)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

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图4-7D)。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常伴剧痒。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