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创可贴”医生服务烧伤病人18年:治伤更要治心
2018年10月17日 【健康号】 生命召集令     阅读 7984

“体无完肤、面目全非、焦头烂额、皮开肉绽,”面对如此惨不忍睹的场面,王建明却很淡定。他的工作就是修复创伤。


“体无完肤、面目全非、焦头烂额、皮开肉绽,”面对如此惨不忍睹的场面,王建明却很淡定。他说,“我的工作就是修复创伤,尽可能把‘惨状’恢复原貌。”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太钢总医院)伤口与创面修复科主任王建明,查房时安慰病人,“大爷,伤口长得挺好,你安心养病,慢慢就能好起来。”他说,希望病人心理上的伤也能慢慢愈合。

“刚开始,每天去病房前,我都需要鼓足勇气。”王建明说,起初,技术条件有限,病房里充满伤口腐烂的味道。“现在,我们的病房已经与普通病房无异。”他说,数年来,科室在治疗效果、功能恢复、重伤治愈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

2015年7月,64岁的农民工因被龙门架挤压,致背臀部一45cm见方的皮肉撕脱,撕脱面积达全身体表面积的10%,出血不止,生命垂危。“止血、清创、扎孔、锚定、灌洗、负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创造性地打出这一套‘组合拳’。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王建明说,这在建科初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技术的提高离不开医生团队的不断学习,为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王建明特别强调专业词汇的英文学习。近些年,王建明出国学习时,看到有些医院对烧伤病人的处理远不及国内。他既自豪又感慨,“我们的技术确实更先进,但这也说明我们的病人相对较多,在源头上控制得不够好。”

因发病突然,外伤病人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尤其是烧伤深二度的病人,因神经末梢部分受损,疼痛感反而比浅二度的患者轻。病人刚来时会误以为伤得不重,其实不然。”王建明说,44岁的米女士(化名)就是这样。“她因煤气爆炸被烧伤,面目全非。但她来时觉得不太疼,还以为自己不要紧,没多久就能康复。”王建明说,更难的是让病人接受伤情,回归生活,“一个出门都要抹口红的女士突然面目全非,学会接受新的自己就需要很长时间”。

“我们是成就感最差的医生。”王建明说,外形改善,功能恢复,这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不少病人一住就是数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外形改善上。他说,除了外伤,还有褥疮、糖尿病足、术后伤口裂开或感染等久病不愈的病人。“这些病人被病痛折磨许久,心情低落,查房时,好多病人都失去了治愈信心,不想和我多交流。”王建明已经习惯了病人的“冷漠”。

患者一旦病情好转,情绪会立刻跟着转变。67岁的张大爷(化名)直肠癌切除术后,伤口不愈,辗转找到王建明。来时,张大爷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经过数日治疗,张大爷的伤口逐渐愈合,他的精神也好了很多。查房时,他紧紧握着王建明的手,也愿意主动表达。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学医10年,从医8年,王建明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他说:“我们有时可以救命,但治愈却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模样更是几乎不可能。这些病人需要带伤开始新生活,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慰。”但单纯的心理疏导却很难真正帮助他们,王建明曾到多处学习,他说,对于烧伤患者而言,同类病友的生活环境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过渡。康复的路还很长,对病人,对王建明,都是如此。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