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骨科叶晓健:我们身边的“太阳的后裔”
2021年08月04日 【健康号】 叶晓健     阅读 8196

前阵子热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中,主角们在震区穿越废墟抢救伤员的一幕令观众动容。在上海繁华的外滩边上,也有这样一名医生,曾在震区与死神争夺时间、抢救生命。

文章转载自:微医

前阵子热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中,主角们在震区穿越废墟抢救伤员的一幕令观众动容。在上海繁华的外滩边上,也有这样一名医生,曾在震区与死神争夺时间、抢救生命。

野战条件下的危难手术

“因为还有余震,所以室内不能待。’驻地’是在平地上搭起的简易帐篷,不断有伤员从附近受灾的村庄里运来。没有手术室,就用课桌搭建临时手术台;没有无影灯,只有最普通的白炽灯,在不断袭来的余震中摇摇晃晃。”

即使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医师叶晓健和他的队员们还是顺利完成了世界上报告的第一例野战条件下,急诊全麻颈椎后路脊髓减压手术。

提起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的这一例手术,叶晓健主任记忆犹新:

“那是一名57岁的村民,地震中被倒塌房屋的砖块砸中了颈部,导致颈椎严重受伤,送到驻地时四肢麻木、胸部以下已经失去知觉,情况非常危急。但做手术的话,帐蓬里条件又极其简陋,没有影像资料,没有备用血液,一切只能凭借医师的经验和技术。”

做,还是不做?做,风险极高;不做,伤员有生命危险。面对艰难的抉择,叶晓健和其他几名队员进行了谨慎的全面分析,最后决定以伤员的生命为重,立刻着手安排手术。

在这场维持了1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叶晓健和助手们弓着身子做手术,完成了第一例野战条件下全麻颈椎手术。手术中所用的临时特制的石膏床,后来被送往北京,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骨科微创排头兵

2008年的救灾队里,叶晓健团队完成的高难度手术令各地的医疗队都大为赞叹,台湾荣总急救队的一位同行惊讶地感慨:我们是校友啊,你们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

说到这里,叶晓健笑道:“我们医院在临床骨科工作上有经验的优势,积累了大量的病案;另外,我们的技术是从屠开元教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并在这个基础上钻研创新,所以更有传承上的优势。”

长征医院的骨科团队于1947年由我国现代骨科奠基人之一、医学教育家屠开元教授创建,发展至今,在骨科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每年单脊柱手术就开展达7000-8000台,颈椎伤病的诊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长征脊柱的元老们又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由叶晓健教授领衔发力脊柱微创领域,从入路微创化、技术微创化、设备微创化多方面齐头并进,脊柱微创手术正成为长征脊柱的一个新领域、新突破。这种长征的传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特质,在颈椎内镜的开展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敢于挑战最危险的颈椎领域,从构想到尸体颈椎内镜解剖操作研究到第一例颈椎内镜手术的成功仅仅相隔半年不到的时间,这支团队就掌握了颈椎内镜手术技巧,锤炼出长征兵器库中的新武器。

叶晓健主任介绍说,随着骨科微创技术和材料学的发展,现在脊椎的许多手术已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微创手术在腰椎的开展已十分成熟,在内镜技术应用这一块上,甚至可以达到日间手术的水平。颈椎内镜手术由于高风险,目前仅少数几个医生掌握、少数几家医院开展,但它潜在的价值仍值得去探索”

叶主任提到在他们医院,有些颈椎患者,尤其是颈肩上肢痛的患者,可以痛到恨不得把胳膊卸掉,躺着入医院,内镜手术时把压迫一去,立马疼痛消失,就能下地活动。“当然,完全真正的恢复还没那么快,而且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做内镜手术,它的适应症严格来讲还不够宽。但微创是脊椎手术的趋势,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入口和手术方式。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