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发病机制
2019年05月16日 【健康号】 姜博仁     阅读 8361

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为甲状腺激素受体(c-erbAβ)β型功能区配体结合缺陷,基因位于第3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其次为甲状腺激素受体亲和力减低。由于抵抗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哪个器官对甲状腺激素敏感,那个器官的临床表现就敏感突出。如果心脏对甲状腺激素抵抗较轻,病人表现心动过速。

甲状腺激素抵抗主要是T3核受体缺陷,体外培养的淋巴母细胞也表现对甲状腺激素抵抗,研究证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3核受体和T3的亲和力只为正常对照组的1/10;也有作者证明患者淋巴细胞结合甲状腺激素的Ka值是正常的,但结合容量减低;还有的患者淋巴细胞T3核受体正常,但其他组织如垂体、肝脏、肾脏、心脏存在T3核受体缺陷。

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和TR-β基因分别位于第17染色体和第3染色体上。全身性SRTH的研究发现,T3核受体区的β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即甲状腺激素受体β基因中有一个核苷酸被另一个核苷酸代替,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受体中相应位置的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取代,使受体功能表现异常;或者数个碱基对缺失;或者单个核苷酸缺失;或者核苷酸插入;或者发生数个碱基复制等等。点突变出现在T3核受体和T3结合区的中部及羟基端,导致激素和受体亲和力减低。患者多为杂合子,即只要有一条T3核受体β等位基因点突变即可发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少数全身激素抵抗的患者T3核受体β基因有大片丢失,即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中一个编码,氨基酸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使表达的甲状腺激素受体过早终止密码子,导致甲状腺激素受体丢失了部分氨基酸,这种氨基酸缺失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出现在受体DNA结合区及T3结合区上,病人均表现纯合子,即必须两条等位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缺失才会发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表现为多样性,可能因为基因突变或缺失的多变性,而不是受体数量减少的多样性。而甲状腺激素受体α基因突变很少有报道。

对选择性垂体抵抗患者也发现有T3核受体β2基因突变,这种基因只分布在垂体和一些神经组织中,所以临床仅仅表现垂体抵抗;另一种原因是垂体组织中使T4脱生成R的特异性Ⅱ型-5’脱碘酶有缺陷,表现垂体组织抵抗。

镜下染色体没有发现异常,异常发生在分子DNA水平,总之SRTH发病机制是在分子水平上,是一种典型的受体病。

很少有关于SRTH病人的病理性改变,从一例病人肌肉活检,电镜下发现线粒体肿胀,和甲亢相似。用甲苯胺蓝染色皮肤成纤维细胞,光镜下发现中度至重度异染粒,在甲减黏液性水肿皮肤也有这种细胞外异染物质沉积,在SRTH中这种表现可能是皮肤组织甲状腺激素作用降低引起,甲状腺激素治疗并不能使SRTH病人成纤维细胞的异染粒消失。从活检或外科手术取得病人的甲状腺组织,见到滤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大小不等,有些病人呈现腺瘤样甲状腺肿,或者胶质样甲状腺肿,或者正常的甲状腺组织。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