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惊恐障碍——好似“心脏病”发作的心理病
2019年03月27日 【健康号】 储兴     阅读 10013

                              储  兴
在医院急诊室,常会看到被救护车送来,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好似“心脏病”发作的病人。然而,经各项检查,却无心脏病诊断依据。医生排除了心脏病,但病人恐惧,担心突发意外而强烈要求留院观察。
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病人奔走于各大医院,成为急诊室或心内科的常客。这种以心脏“难受”为特征,长期困扰患者,但又不是心脏病,究其原因,恰是心理疾病所致。
一、心脏为什么会“难受”?
心脏的功能就是泵血。心脏自律细胞产生心跳节律,心肌细胞收缩推动血液运行,血液通过血管流经人体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保证人的新陈代谢。当某些生理或病理原因,而影响心跳节律、心肌收缩时,就会产生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等,所谓心脏“难受”症状。
二、引起心脏“难受”的原因?
1.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影响冠脉供血,心跳节律,心肌收缩及心功能障碍时,就会出现心脏“难受”症状。
2.剧烈运动。人体代谢加快,心脏加大泵血,负荷增加,当心脏功能储备不足,就会出现缺氧而胸闷气急。
3.人体代谢增强。如甲亢致代谢增强,心脏负荷增加,心跳加快,也会出现心脏“难受”症状。
4.大脑高度紧张、或神经异常放电时,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同样会出现心脏“难受”。
三、什么是“惊恐障碍”?
很多人看过“鬼片”,有人还进过“鬼屋”。在一个光线幽暗,声音凄厉的环境里,人们都会高度紧张。此时,如果荧幕上或身边,突然冒出面色惨白,眼中滴血,长舌外吐,挥舞利爪的“披发鬼”,迎面扑来时……几乎无人不心惊胆寒、气促胸闷;更有胆小者,双眼紧闭、尖声呼叫,或逃跑躲避,或抱头缩身、全身颤抖、瘫软无力……这就是人在面对危险时,大脑极度紧张而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特征,也是一种生理反应。
所谓“惊恐障碍”就是这种反应,但不同的是,患者并未身临其境,也未受到现实惊吓,但身不由己地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所以,它是一种病态,即“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病因。惊恐障碍是源于大脑情绪中枢的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导致自发性地紧张焦虑,惊吓恐惧等情绪、行为反应,其病变部位在脑,并非心脏有病。然而,惊恐不限于精神/心理层面,可扩散引起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紊乱,而导致心脏“难受”的“真实”体验。不过,这一道理少为人知,所以病人总认为心脏病发作,而极度恐惧。
2.惊恐障碍表现。惊恐发作没有特定场景,发作突然,缺乏可预测性,所以病人极为恐惧,主要表现:①灾难来临时的恐惧感,即失控感,无力/昏厥感,濒临死亡感等;②心交感神经亢进/紊乱,即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或波动,病人感到心悸胸闷,呼吸急促,或手脚发冷、颤抖、无力/瘫软,面色苍白/青灰等症状。由于病人误认为是“心脏病”,使用心脏类药物治疗,但症状依旧反复发作,甚至加重。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在确诊惊恐障碍前,须首先排除心脏、癫痫、甲亢、自发性低血糖等,因为这些病也可继发性惊恐发作。通过心电图、心肌酶普、脑电图、甲状腺素、血糖等检查,能够发现是否存在相关脏器病变。心理科/精神科在排除了上述疾病后,根据惊恐发作规律及症状特征,就可以做出诊断。
2.治疗:①心理治疗:首次惊恐发作后,病人因恐惧再次发作,而持续焦虑/担心,反复就医。因此,需让患者了解病因,改善认知,缓解焦虑,减轻恐惧程度,缩短发作持续时间。②药物治疗:对惊恐发作频繁、程度严重的病人应该考虑药物治疗。药物能够改善脑神经递质—受体功能,进而改善人的认知能力,缓解/控制惊恐发作。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疾病,是一切心身健康开始与恢复的动力,让我们不要放弃—用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6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