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9名残疾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被围观后这样反应
2019年05月20日 【健康号】 生命召集令     阅读 8112

29名残疾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被围观后这样反应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说不定我这一生都不会来北京”。一周的赴京之旅结束,来自吕梁山区的残疾孩子们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并非夸张之词,因为他们中,有的肢体不便,只能靠拐杖或轮椅行走,有的智力残疾,有的听视力残疾,一次旅游不可能说走就走。(文中名字皆为化名,图/冯帅)

第一次走出大山,孩子们对此行充满期待。

拄拐杖,推轮椅,坐大巴,乘高铁,山西省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29名残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近10个小时的跋涉,从700公里外的吕梁山区来到了只在课本中看到过的北京。12岁的小宇自小双腿弯曲,被定为肢体一级残疾,这是他第二次来北京,“第一次是6岁时候,奶奶带我来看病”。

刚刚入住宾馆,老师们一间一间巡视,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怎样使用热水器,洗澡时小心滑倒,睡觉前记得关紧窗户锁好门……“你得多说几次他们才能记住,尤其对于智力残疾的孩子们。”培智部老师裴媛萍说。

其实,在出行之前,老师们都很担心:孩子们会不会水土不服?能不能坚持走下来?会不会闹脾气?万一受伤、生病怎么办?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要求一名老师负责两个学生。“几天走下来,孩子们比我们预想的好很多。”肢盲部老师杜晓红说。

27岁的小明虽然是脑瘫,但只是肢体受损,大脑发育正常,甚至可以说很聪明,他出生在贫穷山村,对宇宙充满向往,小时候就经常帮助邻居修好接收不到信号的电视。在天文馆里,他常常一个人默默看很久。

在北京海洋馆,看到潜水员被鱼群围绕,小珍和小晶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她们一出生就被按下“静音键”。

一路上,孩子们打打闹闹,做着初中生都喜欢的恶作剧;同时,他们也彼此帮助,男生替女生背包,聋哑孩子给肢残孩子喂饭。虽然所到之处经常引路人侧目或围观,孩子们总是报以友好的微笑。

 

“真厉害”“不容易”……围观的人常常这样夸赞,许多景点也给他们开启了绿色通道。“但其实这群孩子都很要强。”肢盲部老师杜晓红说,独立是学校一直在传递给学生的理念,“有时候路人会觉得我们冷漠,不去搀扶肢残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他们必备的生存技能”。

小宇常常拒绝他人的搀扶,喜欢在手杖的辅助下,双腿划着“o”前行,常人1分钟的路程,他至少要花10分钟。小彪长期拄拐杖,双臂健壮,途中他多次摔倒,都坚持自己站起来。

在中国科技馆火箭模型展览前,孩子们看到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火箭发射神舟飞船,此次近距离观看模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开心,他们大笑;难过,他们低头不语。单纯,善良,也有低到尘埃的卑微。小彪的卑微,仅仅是因为牙齿不好看,所以不喜欢微笑。学会自信、对生活充满向往、很快融入社会是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带学生外出研学的目的之一。

 

此行,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学校安排了参观北京天文馆、北京海洋馆、中国科技馆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