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症与微创治疗
2020年02月19日 【健康号】 崔志强     阅读 8007

椎管狭窄症与微创治疗


椎管狭窄症是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由于先天性发育的原因或后天性退变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腰椎管狭窄最常见,常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

  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

  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手术,本病不太适合保守治疗,因为保守疗法是难以使狭窄的骨性椎管扩大的。手术可以扩大狭窄的椎管、椎间孔和神经根管,解除对神经组织及其供应血管的压迫,同时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脊髓受压1年以内进行手术效果较好。手术方式包括:压迫物切除术、后颅凹扩大减压术、单开门、双开门、椎板复位术、脊椎各种内固定术。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优点:

该技术皮肤切口小,软组织牵拉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满意。

 可以清晰显示硬脊膜囊、神经根以及神经根出口,镜下操作较之传统开放手术更精细,对神经组织干扰更小。

 视野清晰,尤其有利于硬膜外出血的处理,双击电凝止血更精确,更确实。

 相对于椎间盘镜下操作学习过程更简单,容易尽快掌握,使用范围更大,可随意调整角度范围,减压更彻底且不会无故增加非致病骨质和软组织的切除;

总之,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起病缓慢,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患者常诉步行几米或几百米后下肢出现疼痛或麻木、乏力,当蹲下休息一会后症状可缓解,又可继续行走。但行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治疗椎管狭窄症是许多患者困惑的问题。由于椎管狭窄多有骨性的因素,对于症状重的病例保守治疗通常无效,椎管狭窄症也是手术治疗的常见指征。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微创手术对椎管狭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