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传统文化之“和”看中药组方规律
2019年08月14日 【健康号】 张伟     阅读 8229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史伯(西周太史)最早提出了“和”与“同”两个不同的范畴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史伯(西周太史)最早提出了“和”与“同”两个不同的范畴,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此处的“和”,是作为与“同”相对立的范畴提出的,它是一个包含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是一种平衡、协调与统一。而“和”的观念,更是在中药组方配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为了达到“和”的秩序,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首先,要“各明其位”,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都要明确各自在统一的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其次,要“各得其所”,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构成一定的关系,相成相济,共生共长;再次,要“各尽所能”,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这一整体呈现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再看中药之“方剂”,其包含“方”和“剂”两个层次。许慎《说文解字》:“方,併船也。”清·段玉裁注为:“併船者,并两船为一。”《说文解字》:“剂,齐也。”段玉裁注曰:“是剂所以齐物也。”《汉书·艺文志》说得最清楚:“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所谓方剂就是按照一定的配伍法则,调和不同的药物在一首方剂中,以达到祛邪疗疾的目的。早期先民治病是由单味药开始,随着对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逐渐发展到复杂药物配伍的形式,这种变化是和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和”文化密不可分的。

中医作为先民防治疾病的需要,不仅仅是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从中医传统方剂的单味药逐渐发展到复方,可明显地看到“和”文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推动方剂配伍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和合。”这里便涉及到方剂配伍的理论,一首方剂中不同的药物组合目的,是为了达到和合,协同作用于人体,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到了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其中不仅方药配伍谨严,而且理法方药完备,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方有合群之妙,正是有了“和”文化的关照,古之圣人制方,才“能使药各全其性,也能使药各失其性”。其“操纵之法”除了医家的实践以外,更多则是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演变而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