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您解析--儿童哮喘防治常见误区
2018年07月07日 【健康号】 梁慧     阅读 10102

儿童哮喘 治疗误区 解析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由于儿童患哮喘后常出现反复发作,给家长造成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特别是小年龄或者有过比较严重发作的哮喘患儿家长,常常会担心哮喘是否会危及孩子的生命。其实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疾病,只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化吸入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良好控制。但是在儿童哮喘防治领域中有很多误区,现将这些误区逐一辨析。


误区一:轻微哮喘不需要治疗

哮喘即使症状轻微也提示气道炎症没有被完全控制。如果不规范治疗,这种慢性炎症会导致气道结构破坏,造成不可逆性、永久性肺功能损害。没有被控制的哮喘,无论症状轻还是重,急性发作时特别是致死性发作还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无论有没有咳喘症状,哮喘患者均需要长期持续地使用控制药物治疗。


误区二:有些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医生还在沿用过时的治疗方案

吸入激素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防治哮喘的一线首选方案,迄今已有20余年历史,但仍有很多患者甚至一些医生并不了解相关资讯,即使在欧美先进发达国家真正达到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提出的哮喘控制目标者也不足5 %。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沿用老的方法:包括氨茶碱、长期口服激素或是祖传中药、民间秘方等。其实哮喘是一种慢性病,激素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既要长期用它,又要避免其副作用,因此需要选用局部抗炎作用强而全身副反应少的吸入激素。由于激素吸用量小,直接作用气道,全身副作用及极小,长期使用并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误区三:谈“激素”色变

部分非呼吸专科的医生以及很多病人一谈起“激素”就色变,认为目前吸入激素制剂(如辅舒酮气雾剂、舒利迭、信必可都保等)与以前口服或静脉用的激素是一样的,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一直不敢用激素,或刚用一两个月就赶快停药。其实,哮喘专科医生推荐的吸入型激素与口服强的松和静脉用的地塞米松等全身用激素有很大不同。首先每日吸入激素的量很小,如普米克气雾剂,维持剂量一般在200~400μg,而口服及静脉激素治疗所需剂量以数十毫克计算,比吸入激素量高百倍以上。其次,使用吸入激素时,即使是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的病人最多也只能吸入药量的20%左右,大部分停留在口咽部,也就是说真正吸入人体的药量很少,这也是为何要求病人在吸入激素后漱口的原因。第三,口服激素99%进入血循环,1%作用于肺部,副作用大而疗效差;吸入激素恰恰与之相反,约99%直接作用于肺部,在肺内大部分被灭活,进入全身血循环的不足1%,局部疗效好且全身不良反应微乎其微。综上所述,长期小剂量吸入激素治疗哮喘是安全的。


误区四:哮喘能根治

目前还没有办法根治哮喘,但是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坚持长期、规范化使用控制药物,绝大多数哮喘完全可以控制,能够正常学习、生活、参加体育运动。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坚持用药,监测峰流速值和肺功能变化,定期到哮喘专科医师那里随诊。初次就诊时,哮喘专科医生一般会演示操作,教会病人正确的吸入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告知应避免接触可疑致敏物质,定期(每隔1~3月)随访一次。如病情控制良好,即晚上没有咳醒、发憋;运动后或进行较大体力活动时也无任何症状;遇到一些特殊气味或冷空气等刺激,也不至于引起咳嗽或哮喘发作,肺功能正常,此时(病情控制并稳定至少3-4个月)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误区五:症状一改善就停药

哮喘的主要病变是在气道粘膜及粘膜下层,药物修复气道的慢性炎症要较长时间。因此对于预防性药物如普米克、辅舒酮、舒利迭、信必可都保等,一般要求长期吸入,每隔1—3个月复查一次,调整剂量,总疗程一般2-3年。短期用药起不到任何修复气道粘膜损伤、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效果。一些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常在治疗几周或几个月,哮喘症状消失了就不再用药,结果不少哮喘患儿因此处于发病-治疗-再发病-再治疗的不良循环中,使哮喘病情越来越严重。患儿每发作一次哮喘,气道内非特异性炎症就加重一次,气道反应性也就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高,甚至使气道结构重塑而产生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永久性损害肺功能,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


误区六:用抗生素治疗哮喘

有些病人在哮喘发作时常常主动向医生提出要挂水,甚至少部分医生也认为抗生素对于哮喘病人是必不可少的治疗。其实,哮喘是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它不同于一般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支气管炎或肺炎,而是一种可以导致气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的非特异性炎症。抗生素对这种炎症是不适应的,糖皮质激素才是首选的抗炎药。之所以在治疗上陷于这一误区是不少家长及个别医生把哮喘时非特异性气道炎症误认为是细菌性感染,把诱发或加重哮喘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误认为是抗生素治疗有效的细菌性感染,还有部分家长希望能用抗生素来预防哮喘病。以上这些都是造成了许多病人不必要地使用了大量抗生素,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而且特异性哮喘病人常常对多种药物过敏,抗生素对不恰当使用有可能在部分病人身上成了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哮喘病人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细菌性副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急性发作,化脓性扁桃体炎,合并支原体或细菌感染的下呼吸道感染。总之,不应当用抗生素来预防哮喘的发作!


误区七:不加用储雾罐直接吸药或喷药

未经训练而直接将药物含在嘴里或者喷在咽喉部是完全无效的,还可能增加药物的局部副作用。加用储雾罐不仅能增加药物在肺部的沉积率、提高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局部的沉积,减轻对口咽部局部的副作用,特别是大大减少了口咽部霉菌的生长。


误区八:将哮喘当成感冒治

我国儿童哮喘误诊、漏诊率高达20%。哮喘的早期症状也有流清涕,鼻痒,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的确与感冒症状很像,所以有些医生或家属就把它当成感冒治,错误地使用抗生素甚至静脉点滴。简单的鉴别方法:感冒一般还有发热、咽痛、乏力、精神差、嗜睡等症状,哮喘则无上述表现。除了被误诊为感冒,还有被误诊为气管炎、肺炎的,当然也有将其他喘息性疾病误诊为哮喘的。所以在哮喘病人发作先兆期不要轻易吃感冒药。


误区九:儿童哮喘在发育期肯定能自愈,不用干预治疗

儿童哮喘的预后一般来说是比较好的。约有一半的哮喘病儿到青春期前后症状明显减轻或停止发作。这可能与青春期体内各系统器官功能发育逐渐成熟,主要是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改善、体质增强等因素有关。进入青春期后虽然有部分哮喘患儿症状消失,但其哮喘的根本,即气道高反应性却仍持续存在。有些儿童可停止发作多年,甚至10多年后仍会再次发作,有的患儿临床已无症状,但其肺功能检查仍有异常。而且,小儿哮喘预后较好者多是轻症病儿,中重度患儿在一生中常可有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因此,家长决不能认为小儿哮喘到青春期可“自愈”而不去积极治疗,或者自行停止治疗,甚至有的家长不愿给孩子用哮喘药物治疗,只是消极“等待”青春期“自愈”,这是非常错误的,反而会延误治疗时机,致使病儿反复发作,病情加重,肺功能恶化。所以,哮喘病儿应积极接受规范化方案治疗,无论是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要坚持吸入用药,即使到青春期发作减轻或症状消失,仍需要预防用药。


误区十:哮喘孩子一定要忌口

诱发哮喘的因素很多,其中食物诱发哮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日常的食物中,有可能诱发哮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螃蟹、海鲜等。哮喘患者往往是过敏体质,当进食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引起过敏而导致哮喘发作。对某些哮喘患儿来说某些蔬菜、水果(如苣莴苣、西红柿、芒果、菠萝等)以及过咸,过甜,过酸,过冷的食物也可能是哮喘的诱发因素。但不是每个哮喘患儿都会对食物过敏,也不是对某一种食物过敏就意味着对其它食物也过敏。实际上,食物过敏仅发生在极少数病人,主要见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或消失。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当孩子吃了某种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哮喘发作,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当明确了某种食物确实诱发了哮喘,应将该种食物长期剔除在孩子的食谱之外。如果怀疑某种食物有致敏的可能,可将其先从食谱中除去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加进食谱中去来了解。如果孩子的哮喘发作与饮食无关,那么家长们大可不必严格“忌口”,以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摄入,增强体质。


误区十一:哮喘病人不能参加体育运动

有些家长认为运动常会导致孩子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确实,在诱发哮喘病的很多因素中,运动是诱发哮喘发作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是哮喘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他们能与健康孩子一样参加体育活动,能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事实上几乎所有运动项目中,都有许多优秀运动员是哮喘患者。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美国运动员中8%~11%是哮喘病患者。寒冷季节在户外竞走、跑步、爬山、作球类活动等最易诱发哮喘,而在夏季游泳、举重、骑自行车、划船等运动则较少引起发病。为防止运动诱发哮喘,除按正规长期的哮喘治疗用药外,可在运动前15分钟吸入万托林气雾剂,不但能预防运动诱发哮喘,还能使孩子呼吸通畅。哮喘患儿适当地参加运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感到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梁慧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儿童医院(广州...
内科门诊(河西),哮...
儿科呼吸系统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儿科难治性肺部疾病、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小儿结核病...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