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月经是什么?
2016年08月02日 【健康号】 郁琦     阅读 28192

       很多女性都知道月经就是每月都出现一次的阴道出血现象。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发育初步成熟的标志。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所致,子宫内膜为什么会剥脱,为什么是周期性的剥脱,周期还是28天左右,这正是本章所述的内容。

1.什么是月经?什么是月经初潮?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5岁之间,农村晚于城市,随经济水平发展,初潮年龄有所提前。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70%血液来自血管出血,5%来自细胞渗出,25%来自静脉破裂回流。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些小凝块。

       月经期的症状: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经期盆腔瘀血及子宫血流量增多,有些女性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个别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忧郁、易激动)、胃肠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皮肤痤疮等,这些症状并不严重.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2.月经周期特征

       女性典型的月经周期特征为规律的28天,但也常表现出不规律性,可波动于25-35天。初潮后或绝经前常常会出现无排卵周期,使月经长短不一,出血日期亦可波动于3-7天。

3.月经周期中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特性是由于卵巢性激素分泌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提到卵巢性激素周期性分泌就不得不提到排卵问题。

       排卵  生育期的每个月发育一批卵泡,经过征募、选择、其中只有一个卵泡可以发育成熟,并排出卵母细胞。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通过细胞凋亡机制而自行退化,称为卵泡闭锁。妇女一生中大概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黄体形成和退化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褶,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有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在LH排卵峰的作用下进一步黄素化,分别形成颗粒黄体细胞和卵泡膜黄体细胞。排卵后7~8天(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还踢功能限于14日。  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

       在性成熟期,除非是妊娠期或产后哺乳期,卵巢在不断的重复着上述的周期性变化。

       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卵巢卵泡周期性的发育,雌孕激素也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在卵泡期,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的分泌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卵泡的不断增大,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的量不断增加,在卵泡成熟的排卵前,雌激素会达到最高峰。排卵后雌激素分泌量会有所下降。

       排卵后,黄体形成,黄体会分泌大量的孕激素,也同时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月经前,黄体萎缩,功能衰竭,分泌孕酮能力下降,血中孕激素水平下降至早卵泡期水平。

       FSH和LH也会随着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着周期性变化。卵泡期时随雌激素水平的升高,FSH和LH水平会逐渐下降,排卵前,雌激素的正反馈作用下,升高的雌激素又会促使FSH和LH的升高,形成FSH峰和LH峰,以诱发排卵。黄体形成后,雌孕激素的负反馈作用,又会使FSH和LH水平下降。

4.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其他部分也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其中以子宫内膜的变化最为显著和重要。在卵泡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殖改变,此时子宫内膜称增殖期子宫内膜,排卵后,卵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增殖期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此时子宫内膜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黄体晚期,黄体萎缩,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支持,出现坏死和剥落,表现为月经来潮,此时子宫内膜称为月经期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的结构 子宫内膜主要有3种组织结构,即上皮、间质、血管。从整体来说,子宫内膜分为两部分,即功能层和基底层。

       ①功能层 位于表面,分致密层和海绵层。致密层靠近宫腔表面,由紧邻腔上皮的基质形成。海绵层以腺体为主,间质较少,这层组织疏松,血供丰富。功能层对卵巢分泌的激素有反应,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变化,月经期坏死脱落。

       ②基底层 位于海绵层和肌层之间,含有子宫腺底部和支持血管。基底层对卵巢分泌的激素不敏感,周期性变化不明显。月经期只有功能层脱落,基底层不脱落。

       子宫内膜分3期,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增生期 子宫内膜上有两种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子宫内膜增生期时间不固定,取决于卵泡的生长时间。对月经周期为28天的妇女来说,其排卵大约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那么子宫内膜增殖时间为月经周期的第4-14天。

       分泌期 是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内膜呈现分泌期的改变。分泌期子宫内膜的生理变化是在增殖期的基础上孕激素作用的结果,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有:下调雌激素受体,使雌激素作用减弱;使雌激素代谢加速,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发生前蜕膜化改变,腺上皮出现分泌变化。排卵是分泌期开始的标志,排卵后1-5天为分泌早期,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增大、弯曲;排卵后的6-10天为分泌中期,此期子宫内膜出现高度分泌活动,先前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子宫内膜的厚度增加,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分泌晚期又叫月经前期,在月经开始前4-24小时,内膜螺旋小动脉出现局部痉挛收缩,痉挛远端的内膜因缺血而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继而血管扩张,血液从断裂的血管流出。

       月经期 由于雌孕激素水平的下降,内膜组织变性坏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排出,就形成月经。在月经期,内膜的基底层开始增殖,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月经周期的开始。

       子宫内膜的血管的变化 以前人们对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比较关注,对螺旋动脉的周期性变化研究比较深入,现在人们比较关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变化。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始终存在血管生成现象,在增殖期表现为血管的生张,分泌期最典型的表现是螺旋动脉的生长,月经前表现为血管退化,月经期表现为破裂血管的修复。

       血管生成受血管内皮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血管原蛋白等因子调节。许多研究发现,这些生长因子也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这与血管生成的周期性变化相关。

5.其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在月经周期中,输卵管和子宫颈也在发生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输卵管的作用是促进卵子的运输,提供受精场所和运输受精卵。输卵管分为4部分:①伞端,该部位纤毛细胞的纤毛摆动向宫腔方向,有拾卵的功能。②壶腹部,是受精的场所。③峡部,肌肉较厚,粘膜较薄部。④间质部,为于子宫的肌壁内,较厚的肌层包围。输卵管由内向外可分为粘膜层和肌层,粘膜层由上皮细胞组成,包括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

       输卵管的拾卵是通过肌肉收缩和纤毛摆动实现的,卵子和受精卵的运输主要靠输卵管肌肉收缩实现。肌肉的收缩和纤毛的摆动是受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实现的。雌激素可促进纤毛生成,孕激素使纤毛脱落。

       子宫颈粘液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颈粘液主要由子宫颈内膜腺体的分泌物组成,此外还包括少量来自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的液体,以及子宫腔和宫颈的碎屑和白细胞。子宫腺粘液的分泌受雌孕激素的影响,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排卵前宫颈粘液分泌量增加,拉丝度好,黏性低,有利于精子的穿透,排卵后,宫颈分泌黏液减少,黏性增加,拉丝度差。妊娠后,黏液变得更厚,可形成黏液栓堵住宫颈口,防止精子和细菌的通过。

       阴道粘膜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阴道黏膜上皮细胞也受雌孕激素的影响,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底层细胞增生,底层细胞增生,逐渐演变成中层及表层细胞,使表层细胞出现角化,,细胞内富含糖原,糖原经乳酸杆菌作用分解为乳酸。排卵后,孕激素使阴道黏膜表皮细胞脱落,因此,可以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来了解女性生殖内分泌状况。

       基础体温 孕激素可以上调体温中枢的疑问调定点,通常排卵前基础体温<36.5℃,排卵后体温上升0.3-0.5℃,维持12-16天。临床上可以根据基础体温来判断有无排卵,如果有排卵,黄体功能是否很好。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郁琦
主任医师/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妇科
妇科内分泌,包括不育和试管婴儿、月经紊乱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相关疾病等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