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29--如何治疗妊娠剧吐?
2019年07月19日 【健康号】 张露     阅读 9024

持续性呕吐并酮症的妊娠剧吐孕妇需要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补液、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合理使用止吐药物、防治并发症。

    1一般处理及心理支持治疗

    应尽量避免接触容易诱发呕吐的气味、食品或添加剂。避免早晨空腹,鼓励少量多餐,两餐之间饮水、进食清淡干燥及高蛋白的食物。医务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告知妊娠剧吐经积极治疗23 d后,病情多迅速好转,仅少数孕妇出院后症状复发,需再次入院治疗。

    2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1) 每天静脉滴注葡萄糖液、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及平衡液共3000ml左右,其中加入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C 23 g,连续输液至少3 d(视呕吐缓解程度和进食情况而定),维持每天尿量≥1000ml。可按照葡萄糖45 g+胰岛素1 u+10KCl 1.0-1.5 g配成极化液输注补充能量,但应注意先补充维生素B。后再输注葡萄糖,以防止发生Wernicke脑病。常规治疗无效不能维持正常体质量者可考虑鼻胃管肠内营养,肠外静脉营养由于其潜在的母亲严重并发症,只能在前述治疗无效时作为最后的支持治疗。

    (2) 一般补钾3-4 gd,严重低钾血症时可补钾至6-8 gd。注意观察尿量,原则上每500毫升尿量补钾1 g较为安全,同时监测血清钾水平和心电图,酌情调整剂量。根据血二氧化碳水平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乳酸钠溶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常用量为125250 ml/次。 

    3止吐治疗

    止吐药物的安全性:由于妊娠剧吐发生于妊娠早期,正值胎儿最易致畸的敏感时期,因而止吐药物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①维生素B6或维生素B6-多西拉敏复合制剂:研究证实,早孕期妊娠剧吐应用安全、有效,于2013年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推荐作为一线用药,但我国尚无多西拉敏。

    ②甲氧氯普胺(其他名称:胃复安):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早孕期应用甲氧氯普胺并未增加胎儿畸形、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另1项大样本量研究显示,早孕期应用甲氧氯普胺并未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围产儿死亡的发生风险。

    最近1项评价孕期应用甲氧氯普胺安全性特大样本量(120余万例)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该药并未增加出生缺陷(包括神经管畸形、大血管转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主动脉缩窄、唇裂、腭裂、肛门闭锁或狭窄、肢体短小)以及早产、死产的风险。

    ③昂丹司琼(其他名称:恩丹西酮):为5-羟色胺3型受体拮抗剂,迄今最大样本量(60余万例)的单胎妊娠、早孕期孕妇应用昂丹司琼的安全性研究显示,该药未增加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出生缺陷、早产、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及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但也有报道与胎儿唇裂有关。最近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认为尽管缺乏足够证据证实昂丹司琼对胎儿的安全性,但其绝对风险是很低的,应权衡利弊使用。另一方面,昂丹司琼有增加患者心脏QT间期延长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潜在风险,故FDA建议单次使用剂量不应超过16mg,有QT间期延长、心功能衰竭、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个人及家族史的患者在使用昂丹司琼时,应监测电解质及心电图。同时,另1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证实,静脉滴注甲氧氯普胺与昂丹司琼的止吐效果近似,但后者的副反应如嗜睡、口干、尿酮症发生率低于甲氧氯普胺,而甲氧氯普胺以其对胎儿较安全、止吐效果良好且价廉的优势成为妊娠剧吐孕妇的另一选择。

    ④异丙嗪:1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结果显示,异丙嗪的止吐疗效与甲氧氯普胺基本相似,但甲氧氯普胺的副反应发生率却低于异丙嗪。此外,有文献还报道,孕早期应用异丙嗪止吐虽然未增加出生缺陷率发生率,但在妊娠晚期持续使用可致新生儿发生戒断效应和锥体外系反应。

    ⑤糖皮质激素:研究报道,甲基强的松龙可缓解妊娠剧吐的症状,但鉴于早孕期应用与胎儿唇裂相关,ACOG建议应避免在孕10周前作为一线用药,且仅作为顽固性妊娠剧吐患者的最后止吐方案。

    4终止妊娠指征

    (1) 体温持续高于38℃;

    (2) 卧床休息时心率>120次/min

    (3) 持续黄疸或蛋白尿;

    (4) 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及神经性体征;

    (5) 有颅内或眼底出血经治疗不好转者;

    (6) 出现Wernicke脑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露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10余年,熟练处理产科常见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对产...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