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特发于儿童期的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2017年10月09日 【健康号】 邱纯心理园地     阅读 9588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是一种特发于儿童期的抑郁症类型。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第5版(DSM-5)将DMDD排列于6种特定抑郁障碍分类的首位,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诊断标准。

DMDD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识别率低,医学干预不及时、不充分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全病程无识别、零干预,最终呈现“慢性行为综合征”的DMDD患儿也不少见。

DMDD的迁延不愈会造成对个体神经精神机能发育和社会化进程的严重阻碍,是导致人类个体早期功能损害的几个主要病种之一。

本文通过8个关注点对DMDD作简明介绍,以期能够帮助到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1、两大特征表现:①DMDD的抑郁心境表现为持久的不安、激惹、易怒和不稳定。②频繁发生的严重的“脾气发作(或爆发)”。表现为敌对情绪、争吵、躁闹、言语或行为攻击、自伤或自杀威胁等。发作强度或持续时间明显超出了可能存在的挑衅。与发育阶段和所处情境不相符。

2、诊断相关的三个年龄:①10岁,充分的诊查和病史信息表明,症状发生于10岁以前。②6岁,DMDD首次诊断不能发生于6岁以前。③18岁,DMDD首次诊断也不能在18岁以后。

3、诊断相关的三个时程:①12个月,呈现所有症状已超过12个月。②3个月,从没有超过3个月持续不表现任何症状。③1天,从没有持续1天以上存在能够符合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诊断的症状标准。

4、鉴别诊断:①不仅仅发生于重度抑郁障碍的发作期。②不能用孤独症、持续性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焦虑障碍更好地解释。③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和物质使用的生理效应。④如果同时符合对立违抗障碍和DMDD,只能诊断DMDD。

5、共病:可与重性抑郁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共病。

6、慢性行为综合征:早期干预缺失(或无效干预),导致病情慢性迁延而继发出现的强迫行为、无效动机、自虐意向、冲动失控、怪异动作等适应缺陷综合征。该综合症一旦形成,矫正就变得困难。

7、后遗效应:未能早期、有效干预的DMDD个体,成年后呈现后遗效应颇为常见,如:①习惯性精神痛苦;②个性偏离(少数严重的则为人格障碍);③人际敏感和社交回避;④适应不良和功能缺陷等。

8、治疗和预后:①患病初期得以识别并采取抗抑郁药物全病程治疗的患者,可获得Recovery——完全缓解,疗效理想,预后好。②随着病程拉长,特别是继发“慢性行为综合症”后,治疗的困难加大,仅能取得“部分缓解”,预后也相对较差。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