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防癌不能只凭运气
2017年04月12日 【健康号】 罗荣城     阅读 11206

       “为什么是我?”许多癌症患者确诊后会这样问自己,如果早戒烟、多锻炼、少生气、不拼命加班,结局会不会改变?美国《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论文或许能缓解这种负罪感:多数癌症患者是“运气太差”,即由于不可控的基因突变诱发癌症。这一结论在全球科学届引发热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罗荣城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基因突变确实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但这并不代表人类无法掌控它,更不能否认防癌的重要性。

2/3癌症是因运气太差?

       以往人们将癌症诱因归为两大来源:遗传和环境因素。《科学》杂志的报道则突出了第3个来源——DNA复制的随机错误,也就是基因突变。论文作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肿瘤学教授贝尔特·福格尔斯坦的团队,基于423个国际癌症数据库,分析了69个国家最常见的31种癌症的数据,进而得出结论:66%的癌症(22种)发生可归咎于基因突变,29%归因于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剩下的5%源于遗传因素。这解释了,为何生活健康且无家族史的人也会患癌。

       福格尔斯坦解释说,正常细胞每次分裂时,都会发生几个错误或者突变。大多数时候,突变发生在与癌症无关的基因上或不重要的区域,不会造成伤害。如果“运气”不好,发生在癌症驱动基因上,就可能诱发癌症。细胞分裂速度越快的部位,癌变风险越大。由于基因突变不可预见,所以在防癌上能做的很有限,良好的生活方式只能对不到40%的癌症产生影响。最有效的抗癌方法是在癌症发生的早期,就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这一结论随即引起极大争议。许多科学家批评说,该研究严重低估癌症预防的作用,是一种“危险的误导”。既然患癌与否都是靠运气,又何必阻止人们在生活中满足感官欲求,如抽烟、酗酒、吃好、喝好、运动和健身呢?论文的另一位作者托马塞蒂对此澄清道:“我们的研究并未表明患癌仅仅是运气不好。癌症一般是坏运气、糟糕环境和不良遗传基因共同造成的。”

       罗荣城教授解释说,基因突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基础。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细胞,分裂时会产生一个子细胞,然后继续繁殖,产生相应组织所需的细胞。器官从干细胞的不断向下分裂繁殖而“成长”。干细胞每次分裂时,都存在突变的可能性。分裂次数越多,意味着突变机会越多,癌变的风险就越高。这就是该论文的理论基础,也解释了为什么癌症在人体某些部位更为活跃和频繁,而在其他部位相对较为少见。

       但在罗荣城看来,对于“防癌运气学说”的理解,要放在哲学层面去理解。如果没有基因突变,物种就不可能适者生存。“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耐药问题,跟这篇论文说的是一回事,即基因突变的不可控。我们在患者体内检测到了与所患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有了针对性的‘靶向药物’,从而将不可控变成可控。但癌细胞很狡猾,我们锁死了一条通路,它就另辟蹊径,继续生存下来,就变成了靶向治疗的耐药问题。”

环境因素不能被忽视

       新研究并未全盘否定环境和遗传因素的重要性。细胞分裂期间的复制错误绝非致癌突变的唯一来源。损害DNA的化学物质(如甲醛)、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生物因素(如病毒)都可能导致癌症。比如,小时候照过X光片,不管头颅还是骨骼,都可能加速突变,诱发脑或骨的肿瘤。再比如,母亲在怀孩子的时候,强调远离射线、电磁波,不要住新装修的房子,远离人员密集场所,避免病毒、细菌感染等,就是为了躲避上述环境诱因。

       新研究也发现,在前列腺癌、脑癌和骨癌中,超过95%的致癌突变由DNA复制错误造成;胰腺癌77%的突变可归因于基因突变,18%为吸烟等环境因素,5%是遗传因素;而很多肺部肿瘤中,65%的致癌突变由环境因素造成,DNA复制错误的贡献率仅为35%。

       “不同的肿瘤,基因突变发挥的权重是不同的。”罗荣城说,基因突变权重较大的脑胶质瘤、骨肉瘤等发病年龄更早,高发人群是儿童和青壮年。因为生长过程中基因的变数最大,可以说生长就是突变的过程。“这很好理解,受精卵就是在不断分裂、突变中,孕育出一个完整的新生命。”

       有些癌症的基因突变所占的权重较小,多与年龄相关,发病高峰为五六十岁。罗荣城解释说,所有细胞、组织、脏器都会衰老,意味着基因突变事件的不断发生、累积,以及调控机制的失效。“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各种致病因素刚好在某个驱动基因节点累积并发挥“驱动”作用,就可能诱发肿瘤。”

       精神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诱因。“有的人一夜愁白了头,心情长期压抑或紧张可导致肿瘤或心血管病的发生,这些都带着很强的随意性。”罗荣城说。遗传因素对于高危人群筛查很重要。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带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癌症占10%。比如乳腺癌,若母亲患病,则女儿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就比常人高2~3倍。若能尽早做基因检测,并规避其他致癌风险因素,可降低患癌风险。

积极防病是一种生活态度

       罗荣城总结说,新研究并未否认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防癌的重要性。就连沃格斯坦也将细胞分裂错误比作书稿上的拼写错误:“可以确保自己意识清醒、键盘没有缺漏,来减少错误。”福格尔斯坦则表示,癌症的死亡是可以预防的,比如改进影像检查等先进技术,检测随时发生的肿瘤,进行早期干预。

       英国癌症研究组织认为,42%的致癌因素是个体可以控制的,包括吸烟(引起86%的肺癌、65%的食管癌、37%的膀胱癌、29%的胰腺癌)、不良饮食(引起51%的胃癌、56%的头颈癌)、阳光过度曝晒(导致86%的恶性黑色素瘤)、乳头瘤病毒感染(几乎100%的宫颈癌)。《中国2015年癌症统计》指出,引发患癌的90%的外源性风险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包括吸烟、环境污染、导致肥胖的饮食等。因此,癌症的应对策略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而要“尽人事,听天命”,所谓的“天命不济”不能当成“不尽人事”的理由。

       医学专家们也在不断努力,了解并设法增加“人事”的作用。“人类在攻克疾病方面已经有所作为。以前的一场流感就能让几千万人失去生命,而现在的非典、禽流感都在控制之下。”在罗荣城看来,对于“防癌运气学说”的理解,要放在哲学层面去理解、去分析。如果没有基因突变,物种就不可能适者生存。“基因突变的无序性、随意性,都是目前人类无法完全掌控的,在老百姓和部分西方科学同行眼中就成了神的力量。必须承认,人类对自身运转的认识,对基因突变的认识和控制手段,还只是冰山一角,攻克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基因突变的不可控只是暂时的,未来科学家一定能找出突变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等。早晚有一天,我们能将不可控变成可控。”

       罗荣城指出,与基因突变关系密切的癌症,需要将预防关口前移。环境因素权重大的癌症要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约有30%的癌症源自5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即非正常的体质指数、果蔬摄入量低、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重要的是,秉持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观念,更是一种进取、主动和快乐的人生。主动预防等于延缓了肿瘤发病的时间。因此,预防癌症,主动优于被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罗荣城
主任医师/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
中医科,肿瘤内科,肿...
肿瘤生物与免疫治疗、分子诊疗和内科综合治疗,并以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为主要研究...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