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小儿肥胖的认识-刘应科
2023年12月08日 【健康号】 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健康     阅读 1566

中医对小儿肥胖的认识-刘应科

中医对小儿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症有着丰富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单独分出小儿肥胖这个疾病,小儿肥胖归属于肥胖之中,总属于“瘀胀”范畴。“瘀”是指淤滞,“胀”指形体向外膨胀。

中医最早最著名的典籍《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之人的特征是:“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湿以迟。”说的就是肥胖之人,气血运行缓慢,废弃物淤滞于人体之中,导致赘肉丛生。又说:“人有脂、有膏、有肉”。这就简明扼要的将肥胖之人分为三类,后世医家大体是遵从这一观点对肥胖进行分类的。

需要指出的是,受当时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肥胖之人并没有当今社会的流行态势,而只是发生在少数的群体中,因此,《黄帝内经》有一篇文章记载说:“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说的就是肥胖之人大都发生在富有的家庭。

戏谑的讲,那时还真可以从体态看出家庭的富有程度了。当然在谈中医对小儿肥胖这一疾病的认识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绝对传统的观念去看待它,中医也是在与时俱进。

对小儿肥胖病的认识,中医也采用了很多现代的科技方法进行研究,不要认为现代科技只是西方医学的专利。所以,中医的研究同样可以做流行病研究的调查,可以从现代角度去探讨小儿肥胖的形成因素,再用中医的理论去寻求它的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小儿肥胖的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有如下几点:

一、跟先天遗传有关

小儿肥胖是具有遗传性的,也就是中医所讲的先天禀赋。肥胖的形成与人的先天体质有关,肥胖者的子女肥胖的机率要高的的多,患儿自幼多脂肪,表现为全身性发胖。有项研究表明,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几率为40%至50%,如果父母皆为肥胖者,其子女肥胖几率为70%至80%。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子肖父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跟饮食有关

中医说的饮食不节,有两个含义。一是说量的不节制,二是说食物偏于油腻而失却平衡。

中医所说的脾胃概念类似于西医的消化系统,脾胃起到运化水谷的作用,就有如一个生产车间。它们将人体从外界进食的食物分解消化,分成有用部分和无用部分,将有用的部分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提供营养物质,无用的部分则运送到体外。

小儿的一个显著的生理特点是:脏器轻灵,形气未充。说的就是小儿脏腑娇嫩,发育尚未完全,功能尚不完善。这时候,如果进食过多,或者是过于油腻,脾胃就有点不堪负重了,自然其功能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使得脾胃清浊不分,水谷精微物质不能化成精血,而形成膏脂痰浊,蓄积于体内肌肤,形成肥胖。

三、久坐久卧,缺乏劳作

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如果,机体活动过少,减少机体对食物营养的消耗,那么,能量就会在体内蓄积,过多的脂肪不能在体内“燃烧”从而导致痰浊脂膏蓄积于皮下。皮下组织是最容易蓄积脂肪,这里就好像一个仓库,如果有用不完的脂肪,就会被运送到这儿。从而形成肥胖,当然也有的人偏向于“内胖”,即脂肪堆积在脏腑器官上。

四、外感湿邪

中医认为,湿邪比较粘滞,一旦侵袭机体,很难祛除。湿邪入侵人体后,伏于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受限,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的运用和排泄,导致痰浊的生成,如果这些物质堆积于皮肤就容易导致肥胖。

因此,古人认为“大抵素盛之人,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说的就是肥胖之人多感受痰湿,小儿机体不完善,防御能力不强,很容易感受湿邪。

另外,小儿肥胖还可以因为精神刺激,情志失调等因素引起,但是小儿病因比较单纯,这些精神情志等病因对小儿肥胖影响不大。

可以看出,小儿肥胖的发生跟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功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因此,在体内导致“痰”、“湿”的生成。其根本是由于脾胃气虚所导致的,临床上通常表现为两种证型,一种是痰湿体肥,临床表现为:体肥而多食,动则气促,易于疲乏。一种是气虚体胖,在临床上表现为:形体虽肥,气化不足、行动迟缓、体肥色白,肌肉按之绵软。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