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六期)|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培训
2019年08月23日 【健康号】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阅读 8358

8月9日,第六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十楼多功能会议厅举行。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以“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培训”为主题进行讲解,医院各科室部分主任、医生及护士参加了此次大讲坛活动。

8月9日,第六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十楼多功能会议厅举行。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以“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培训”为主题进行讲解,医院各科室部分主任、医生及护士参加了此次大讲坛活动。


▲ 张琪博士介绍“卒中绿色通道”的重要性

Why?延误1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

众所周知,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张琪博士指出,脑卒中是一种急症,时间就是大脑——抢救脑卒中患者,就是与时间赛跑。未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区每分钟将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早期溶栓再灌注治疗有利于挽救可逆性脑损伤。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每增加15分钟耽误时间,无残疾生存的可能性就下降10%——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恢复越有帮助。

How?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卒中绿色通道”

目前,国内外均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到溶栓开始的时间,即DNT时间(Door-to-needle time)定为1小时,如何在短短1小时内完成挂号、就诊、神经功能评估、心电图、血液化验、头颅CT、取药配药等繁杂的过程,需要医院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只有建立救治绿色通道,统筹安排,才能节省时间,达到DNT要求。“核心问题就在于由‘以医生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张琪博士说道。

张琪博士介绍,目前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已成立脑血管病科(7B病区),专门设立了脑卒中急诊,配置多名能独立完成静脉溶栓的卒中医生值班,另有2名具备独立开展取栓治疗能力的神经介入治疗师,可全天候(7天*24小时)待命。搭建了集院前急救、专科救治、院后管理为一体的多学科、多模式“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该项目成功获评首批上海市“创新医疗服务品牌”。

“卒中绿色通道”案例展示


黄某某,女,67岁,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

案例展示

15:30 患者入睡。16:00 被家属发现异常,紧急送院。16:25 到院预检,轮椅送至诊室,急诊查体:NIHSS 5分。16:36 头颅CT,排除出血,查体,即刻谈话。16:53 rt-PA团注。17:20 症状完全改善,查体:NIHSS 0分。18:00 静脉溶栓结束。18:45 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19:00 进入监护病房,查体:NIHSS 0分。

最近,医院卒中绿色通道收治了一位67岁的女性脑卒中患者。患者从入院预检到进行rt-PA团注(静脉溶栓),耗时仅为28分钟,即DNT:28min。经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1]从入院时的5分降至0分,转危为安。

随后,张琪博士还就卒中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申报建设卒中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互动讨论环节,针对患者鉴别诊断、门急诊快速衔接等问题,张琪博士与神经内科ICU主任陈林、门诊部主任罗佳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 陈林主任发表见解


▲ 罗佳主任参与讨论

脑卒中救治需要“化学融合”

今年以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由“521”(1.0版)迈向“258”(2.0版)。其中,脑血管病科、功能神经科2个学科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张琪博士看来,优化脑卒中救治,不是神经内、外科与相关学科简单机械的“物理拼凑”,而是将全院脑血管病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建立起一个包含急性期救治、早期康复、二级预防、随访宣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学科联合体系,突出通过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实现院前与院内的无缝对接。真正意义上实现体系内各部门、各专业的“化学融合”。

此次大讲坛活动,通过学科前沿动态和临床经验分享,大家探讨交流、各抒己见,对建立和不断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的重要性达成基本共识,熟悉了相关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1】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综合性脑卒中量表。NIHSS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