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散瞳眼底检查目的和注意事项
2019年07月30日 【健康号】 陈松     阅读 10034

散大瞳孔是常规眼底检查前要做的第一步程序,目前眼科散瞳的主要目的有3种,一是为了扩大瞳孔,便于检查眼底;二是治疗性散瞳比如虹膜炎的散瞳是为了防止虹膜黏连等原因而进行的散瞳;三是屈光检查中的散瞳,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睫状肌,解除调节痉挛,治疗假性视,防止远视的配镜光度过低和近视配镜的光度过高,或者说为了更加准确地验配眼镜,以达到更好的矫正或治疗效果。现如今实施散瞳首先用的就是托吡卡胺滴眼液。托吡卡胺滴眼液为抗胆碱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散瞳和调节麻痹,此药眼内通透性良好,组织扩散力强,因此起效迅速,滴眼后15分钟起效,20~30分钟瞳孔散大。维持时间短,约4-6小时后瞳孔开始恢复正常。临床上普遍作为常规散瞳药供眼底检查和屈光检查使用。由于副作用较少。现在临床已将其作为散瞳检查和散瞳验光的首选药。天津市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治疗中心陈松

但它也存在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由于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虹膜松弛后,房水易将周边部虹膜向前推。瞳孔散大时虹膜周边部的生理性皱褶可使狭窄的房角阻塞。使房水流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导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2.诱发面部及眼部的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在应用托吡卡胺后会出现眼睛红肿,角结膜急性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伴有心悸,头晕,胸闷,个别患者还出现牙关紧闭,血压升高等症状,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症状可消失。

3.另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诱发锥体外系反应,诱发新生儿心率减慢以及诱发心脏病等不良反应。

散瞳检查的禁忌症:

1、青光眼病人,禁忌散瞳验光,否则会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

2、怀疑有青光眼的病人,检查发现前房浅、眼压偏高或正常值的高限者,也要十分慎重。

3、无晶体眼患者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严禁散瞳,否则硅油在玻璃体腔内形成具有一定表面张力的光滑界面的油泡,容易阻塞瞳孔。一旦出现瞳孔阻滞,房水聚集在虹膜隔后较低的位置,轻于水的硅油位于其上方,散瞳后瞳孔扩大,后房的房水迫使硅油通过瞳孔进入前房,硅油入前房与房角相贴可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同时,前房硅油还可致角膜混浊,动物实验证实它将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产生角膜水肿;此外,前房大油泡阻止房水进入角膜基质,一旦取出硅油,房水得以进入角膜基质可能出现角膜水肿加剧。

为了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询问病史在散瞳前医生要仔细询查有无闭角型青光眼的病史或症状,认真检查前房深浅,如果有窄房角、系浅前房和青光眼发作史者,应该专门引起注意。测眼压是散瞳前的常规操作,正常眼压是10~21mmHg,如眼压>21mmHg,需要向医生汇报,应当小心散瞳,如果有大于23mmHg的情况,应该不能再进行散瞳操作。散瞳之后会出现畏光、视朦等症状,在大约10小时后就能还原正常水平,因为在此期间会出现暂时性视物模糊,可能在回家路上发生意外危险,所以进行散瞳后10小时之内严禁开车,并且一定要有家人的陪同才能进行散瞳检查。向病人解释要有耐性,包括介绍散瞳的目标、方式和注意要点,减轻清除病人的焦虑心情,让其在散瞳时配合工作。⑤将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液滴进眼结膜囊中,一次1滴,隔5分钟后再滴第2次,滴眼后压迫泪囊2到3分钟,避免通过鼻黏膜吸收引起全身不良反应;还要告诉病人要坐好并且闭上眼睛,大概在15到30分钟后瞳孔散到最大程度,所以在滴药液15分钟后开始观察病人的瞳孔变动,在瞳孔扩大到5.5mm以上时进行查看。⑥在滴复方托吡卡胺后要对病人的反应重视观测,如果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眼胀痛等症状时,要马上再测一次眼压,一旦眼压有高的迹象就马上开始处理。对于一定要行散瞳检查眼底的浅前房患者,要在检查结束后持续滴2%的毛果云香碱2到4次,等到瞳孔变小后才能离开医院;并告诫病人,如果出现不良的症状要立即到医院诊治。⑦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更要注意,青光眼患者禁用。有心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总之,散瞳眼底检查虽然在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不谨慎对待每个细节和过程的话,就很有可能出现不良的反应症状。询问病史、测量眼压是在进行散瞳前一定要对病人做的,散瞳完成后,要仔细观测病人瞳孔有什么改变以及身体各处的反应,检查结束后,一定要嘱咐好病人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才能保障散瞳这项检查的有效安全开展。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陈松
主任医师/教授
天津市眼科医院
玻璃体视网膜治疗中心...
视网膜病、玻璃体疾病、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