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MVD改良入路手术治疗
2018年07月11日 【健康号】 王来兴     阅读 7496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疾病,表现为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典型的面肌痉挛发病大多起始于眼睑,逐渐发展为面颊部的肌肉抽搐。往往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及讲话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多数为单侧,极少数为双侧。面肌痉挛的病程进展缓慢,很少发生自愈。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11/100万。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王来兴

面肌痉挛的病因中98%以上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受血管压迫所致。其它原因包括颅内桥小脑角区肿瘤、囊肿、炎性病变以及动脉瘤,也可能引起面肌痉挛。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也形式多样,包括药物、针灸、封闭、微血管减压术(MVD)等。对于发病初期和症状轻微患者可酌情选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效果不如三叉神经痛明显,甚至根本没有效果,而且对老年患者有明显的副作用,如容易出现嗜睡、弦晕、共济失调、无力等。

封闭治疗如肉毒素肌肉注射疗法症状改善率高于口服药物治疗,90%以上的人初次治疗后症状可以改善,但仍属于对症治疗,且单次注射疗效仅能维持1-3月,需要多次反复注射才能维持疗效,且随着病程延长及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减退。因此,肉毒素注射不可能作为长期治疗面肌痉挛的措施。

随着核磁共振及纤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通过应用磁共振断层成像能够清晰显示患者桥小脑角区域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关系,为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由于桥小脑角解剖结构复杂,且面神经与听神经紧密相邻,且局部神经和血管多呈异常形态或走行,在常规的显微镜下操作常因显露困难而难以对压迫血管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减压,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或因术中过多的分离、牵拉,导致颅神经及血管损伤,MVD手术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相对较高。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听神经功能障碍(耳鸣、听力丧失或减退)、共济失调、脑脊液漏、声音嘶哑,出血等。随着术中肌电图技术的发展,通过术中各阶段运用面部肌肉诱发肌电图来确认责任血管,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减少对听神经的损伤,MVD疗效得以明显提升。目前相关文献报道的MVD手术有效率在90-95%不等。

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王来兴教授潜心钻研,采用改良的手术入路,不仅能够迅速到达,而且可更大范围地显露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的部位,加快手术速度,避免手术盲区,提高疗效,还不必暴露面神经,减轻术后反应,并结合神经内窥镜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提高手术精准性。目前累计面肌痉挛治疗例数达500余例,有效率在97%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无死亡病例。

此外,需要提醒患者朋友的是,在接受MVD 治疗后,并不是所有人的症状都能在术后即刻得到缓解,有50%以上的人其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缓解,而其余的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缓解。这可能与面神经受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恢复有较大关联。一般我们对于手术疗效判定需要随访1-2年左右的时间。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王来兴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
神经外科
脑肿瘤,脑胶质瘤,脑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椎管肿瘤...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