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虚不受补”是怎么回事?
2016年04月13日 【健康号】 林宁     阅读 9103


       年老体衰、久病消耗、术后产后……,“虚”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中医对于虚证的治疗,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就是“虚则补之”。然而,临床上很多虚证的病人治疗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一些病人会对此深感无奈:“我虚不受补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虚不受补”最常见的原因是“补不对证”!很多人不解,补还不容易吗?我用最好最贵的补药不就是了?如果你认为用补药可以“有钱任性”,那结果就可能会“杯具”。因为中医认为虚证有气血阴阳、五脏之分,补虚中药也大致分为补气、补血、滋阴、壮阳几类,每一种药物又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和作用特点。临床上还有如益气生血、阴中求阳等复杂的补法。因此,补法的应用一定要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合理选方用药。如果辩证或用药不正确,即使是昂贵的人参、鹿茸、虫草,其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反作用。准确的辨证论治需要医生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绝不是可以“速成”的功夫,如果病人不经医生诊治,擅自服用报纸上、网络上甚至邻居介绍的“秘方”,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临床上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的情况较单纯的虚证更加常见,只不过有时因为虚证的表现明显以至于病人甚至医生都忽视了“实邪”的存在,急于补虚,结果欲速则不达。外感病邪、痰湿、内热、瘀血、食积等实邪的存在不仅会阻碍补虚药物正常吸收,而且与补虚药“胶着缠绵”,产生口干舌燥、口腔溃疡、腹胀、便秘、头晕等“虚不受补”症状。解决这种困境,要么是先用药祛除实邪再补虚;或者是将补虚药与理气、活血化瘀、祛湿利尿、清热等祛邪药物合用,以达到补虚不碍邪、攻邪不伤正的目的。

       另外,中医认为胃为先天之本、生化之源、水谷之海,内服中药发挥药效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吸收。若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也就不能运化药物,补虚药物就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甚至加重胃肠和肝脏负担,产生新的不适。因此,对脾胃功能较差的虚证患者,应先增强脾胃功能再进补,而且应循序渐进。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林宁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中医内科
中医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外感发热、咳嗽、 骨关节病、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病等内科疾病以及多种...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