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不能“一切”了之
2017年11月13日 【健康号】 钟晓刚     阅读 12337

  近日,在门诊再次遇到这样的病人,患者小肠肿物切除术后,考虑胃肠间质瘤,术后未给予任何治疗,7-8个月后,患者腹腔、肝脏再次出现肿物,已广泛转移。问患者:“医生告诉你需要术后辅助治疗了吧?”有患者说:“医生说需要吃药,但这个病又不是癌,我就没吃药治疗!”或者“当地医生说小肠的肿物切除就好了!”,每每这时,我就深感痛心,真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胃肠间质瘤”这个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不同于癌,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50%-60%)、其次是小肠(30%-35%)、结肠和直肠(5%)、食道(<1%),以及少部分消化道外(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5%)。早期常被误诊为“胃肠平滑肌瘤”、“胃肠神经鞘瘤”、“腹腔肉瘤”等。自1998年专家发现GIST含有原癌基因c-Kit突变以来,该病逐渐得到大家的正确认识和治疗。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形成的关键,绝大多数病例有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目前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基本均可确诊。


  胃肠间质瘤对传统放化疗均不敏感,酪氨酸激酶受体阻滞剂被应用到GIST的治疗当中。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选择性KIT蛋白络氨酸激酶阻滞剂,是目前GIST靶向治疗的一线治疗用药。大量临床试验均表明大部分GIST患者可在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受益,可延长GIST患者总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手术完整切除是根治胃肠间质瘤的唯一方法,但仍有40%-80%的GIST患者出现术后腹腔内复发或肝转移,并非可以“一切”了之。因此术后根据肿瘤危险度分级,给予一定疗程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广西胃肠间质瘤协作组近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广西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服用靶向治疗药物率很低,虽然不能服用是因各种原因,但看到正如前述的患者一样,很多患者很早就出现复发和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情况,感到任务艰巨。


  胃肠间质瘤作为恶性风险不同分级的疾病,异质性很大,虽然风险评估为极低危、低位患者术后基本均能治愈,但其中中等风险和高风险患者术后,只有辅助靶向药物治疗才能更好的控制复发和转移。因此,希望诊断胃肠间质瘤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治疗和全程化的管理,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健康。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钟晓刚
主任医师
普外科,胃肠外科
胃肠胰肿瘤的外科手术、危重病抢救及肠内外营养支持,腹腔镜内镜微创手术。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 更多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