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的中医坎坷之路(上):无奈入坑篇
2021年08月07日 【健康号】 闫明     阅读 10145

2010年8月1日,我在网站上写下誓言:要全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生,在本身已经深入掌握西医外科和内科大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医的各种基础理论和整体观的特色思维,吸收融合西医各种先进的诊治手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手段,切实为病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010年8月1日,我在网站上写下誓言:要全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生,在本身已经深入掌握西医外科和内科大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医的各种基础理论和整体观的特色思维,吸收融合西医各种先进的诊治手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手段,切实为病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工作20多年来临床上经常遇到的西医无法很好解决的难题:例如食管癌术后病人食欲差、消化不良、反复腹泻、进行性消瘦……;肺腺癌病人体质差怕冷、怕风或者脾气急躁、爱上火、口干口苦等;各种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西替尼、伊马替尼等)副作用较多:严重的皮疹,反复腹泻及长期服药后胃口差不想进食,尤其是耐药后出现骨转移脑转移等,这些问题通过我十几年来的实践积累,已经有了充分的应对措施和治疗方案,疗效颇佳,尤其是肺腺癌发病机理发展过程的中医本质及中医辅助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关于早期肺腺癌(磨玻璃结节)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相关的研究更是深入到了“无人区”。



故事比较长从头说起:2009年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加上重大家庭变故,在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我的身体垮了。那个时候心情苦闷,常常失眠,茶不思饭不想,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腹胀肠鸣和腹泻:吃肉拉,吃水果拉,吃凉的也拉,最严重的时候吃面条都会消化不良拉肚子,逼得我我只能吃发酵过的面食(馒头或面包)和少量的炒熟的蔬菜,补充营养只能靠鸡蛋,剩下的大部分东西都有可能会导致腹泻。于是去医院做了胃镜,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结果是“萎缩性胃炎”,建议吃“吗丁啉”,西医治疗这条路走不通,就只有靠中医了。又找了很多中医,换了不同的方法,吃了很多药也不怎么有效。后来老爸也给开了药方,刚开始有效,很快就又不行了……

我就奇怪了,这么简单的腹泻都治不好吗?!怎么回事啊!中医不是博大精深吗?这么简单的病都治不好吗?!迫于无奈,我只好亲自下场了……下班的闲余时间,我全部时间用于苦读中医书籍。首先从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入手,脾胃病篇泄泻等相关章节看了好几遍,各种症状一一对照,各种病因仔细分析,什么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四神丸等都吃了一遍,基本上没有效果!不行又狂补中医基础,把所有的脾胃篇和肝病篇扫了几遍,根据症状自己重新加减立方,发现跟前几个老中医开的药方神似,但是吃了依然疗效不好。期间又在网上搜索相似的病案,一会儿觉得“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是真理,一会儿觉得“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有道理,一会儿发现名句“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健脾”水平高,一会儿又发现“肝实要抑木扶土,脾虚需扶土抑木”值得借鉴……各种方法试了无数遍,两年中我中药吃了几百付,腹泻的次数在慢慢减少,体能开始逐渐恢复稳定,但个人感觉和我吃的中药关系不太大,中药尤其是那些健脾补气的中药,主要还是维持体质状态不继续恶化,好转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忌口加上休息锻炼和逐渐走出情绪低谷有关。长期的痛苦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少食多餐,不能撑胀,不能油腻寒凉…… 脾胃虚弱及腹泻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由于患病初期只能吃面食,我经常手术做到一半就体力不支了,手脚发软胃里却没有饥饿感,等到手术结束去吃饭时却不敢多吃,更不敢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下班了自然不能也不敢随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闷头在家钻研中医。我也曾向老中医反映过苦恼:我不能光吃面食啊?!热量少容易饿,饿得无法手术啊!老中医淡然说:可以换个工作啊……说的轻松啊,换工作是说换就换的吗!呜呜……就这样,一边自学中医,一边注意生活习惯忌口防寒,腹泻发作慢慢不频繁了,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是我依然四处寻求名医想彻底治愈。

2012年春,有朋友推荐一位祖传手法治疗脾胃病的,主要靠推拿按摩腹部来治疗肠胃病。老中医的理论依据就是:现代人吃油腻和人工垃圾食物太多,无法完全消化吸收而蓄积在胃肠道导致胃肠道不通,胃肠为腑,以通为顺,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垃圾排出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疗程1个月,手法按摩期间要配合吃一点泻药促进排毒,疗程结束后服用六味地黄丸一个月收功。治疗期间,我体质出现了短暂的好转,但是没有根本性逆转。2012年下半年,为了准备晋升副高的职称考试,我耗费了极大的心血,昼夜苦读几个月,考试时候34分钟交卷,整个考区第一个交卷,顺利过关。没想到用力过猛(用脑过度),此后天天失眠,睡眠不好又折腾了我很久。身体一直在出毛病,所以中医的探索之路一直没有中断。

2013年我觉得不能再在现代中医的范围内转圈圈交学费了,好中医一定是古代的好,这一点毋庸置疑。现代人大多数都去研究西医了,以我的985出身为例,西医院校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高智商的尖子生,即使有少量的中医也容易被西医的各种现代理论所固化不能自拔,何况中医本来就对学习者的悟性有极高的要求,历史上大部分名医都会提到被庸医误治的各种惨痛经历。 “伤寒法仲景,内伤学李东垣”,我先从李东垣的《脾胃论》开始吧!没几个月《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都大致看了一遍,也尝试过几个里面的名方,效果不好,个人感觉跟我的症状不太相符,总觉得理论很好,有点小病调理一下身体还是可以的,但是治不了重病,尤其是像我这样的疑难杂症,遂弃之不看。都说《伤寒杂病论》是经典中的经典,但也很晦涩难懂,几千年来很多人看不懂,没有办法只能咬牙硬上了。没想到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即使参考了注释,也是看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而且《伤寒论》前面大部分都是治疗伤寒(外感)发热的,不对我的症,我属于内伤杂病,所以就直接跳到后面的《金匮要略》看杂病部分,没想到缺少了前面的铺垫,后面更加看不懂了:(。后来咬咬牙,跟着“郝万山伤寒论”的课程开始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基础知识。期间也曾入迷了“火神派”的扶阳理论,觉得他们很有道理,后来又接触到了李可老中医,还有圆运动,直到我遇到改变一生的著作——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因为看了太多的经典,“浪费”了大量精力依然一事无成,我反思了一下,后来在选择古书方面愈发谨慎,非经典不看,非名医不读。看书前还要先大致了解一下作者的来历,书的理论内容和方向,是否适合自己的病情。当了解到黄元御人称“仲景后第一人”,“乾隆御医”,而且身世坎坷:被庸医误治后被迫从医,自负很高却看不“懂”《伤寒论》,豁然开悟后成为一代名医,对各家名医“指指点点”树敌众多,导致名声不好,但是一气周流理论耀烁千古。我想:黄元御自己身体被毁了才会下劲学医,立志考状元的智商不会差,看病不好怎么会给乾隆看好,没有真水平怎么敢随意评价历代名家,尽管网上褒贬参半,我依然认为黄元御肯定有真水平,而且他注重中土脾胃的思想也甚合我意,跟我老爸强调的一样。好了,就是他黄元御了!!!

于是我全力以赴苦读《四圣心源》开始了我的中医升级之路。黄元御文笔很好,说理清晰,我高中古文基础也不错,基本上直接看原文就能理解百分之八九十了,多看几遍就差不多全部理解了,也不用看所谓的名师白话文导读,这样效率很高。第一遍看完感觉:理论真牛逼,具体治病有点忽悠啊!第二遍看完:理论太好了,治疗方法有点道理!第三遍看完:原来理论是这样跟临床结合的,但是六气等章节还是没搞明白。然后再看《长沙药解》两遍,接着看《玉楸药解》,再看《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再看《素问悬解》,《伤寒说意》看了一半,又深入研究了三遍《素灵微蕴》,由此对黄元御的整套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看懂了没有用啊,黄元御为了刻意尊古,药方仿照仲景模式,药简力专,试了几次感觉根本不治病啊!理论再好不治病也白搭啊!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但是他确实是当时的名医啊,应该是自己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出了问题,所以我才会仔细研究他的医案《素灵微蕴》,希望找出关键所在。

2013年秋,我妈的三叉神经痛又犯了。她以前每年秋天都会发作,脸部触电样疼痛,有时候往嘴角和眼部放射,不敢张大嘴。不过这次很严重,疼得嘴都张不开,白眼珠也出现了红血丝。平时常用的西药卡马西平已经控制不住了。看了几家省级医院依然是卡马西平或者类似药,还有的建议做手术。老妈胆小,手术是肯定不做的——前几年做了个鼻腔息肉小手术,医生说是没有后遗症,虽然手术过程没有任何痛苦,但术后那一个鼻孔从此闻不到任何味道了。因此我建议老妈中医药治疗,但是去各大医院看了几个中医专家都没有任何疗效。我只能亲自动手了:从网上下载了几十篇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强调“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综合以上的“经验方”从“活血化瘀”角度给老妈开了药方,吃了一个多星期,居然一点用都没有。我才幡然醒悟:我很可能被那些所谓的“晋升论文”给骗了,都是为了晋职称写的注水论文,典型的套路满满的“八股文”,理论上洋洋洒洒言之凿凿,实际操作屁用没有!!老妈痛苦一天天加重,眼睛肿得快睁不开了,埋怨和牢骚越来越多。怎么办?我突然想起来黄元御由于庸医误治而致盲,专门写了七窍解,尤其是眼睛的篇幅还很长,骂庸医骂得厉害,他会不会有良方呢?研究了“目病根原”好几天,似懂非懂中终于“拼凑”了一个药方,让老妈先喝3付试试看,没想到居然两副药没吃完就痊愈了!!太神奇了,太可怕了,困扰我老妈十几年的三叉神经痛居然两副药就治好了!这还是在我没有完全领悟黄元御思想的情况下拼凑的药方,如果完全掌握岂不是更厉害!!以此为转折点,此后我愈发有兴趣钻研《四圣心源》,每次遇到疑难杂症都看看相关章节,没事就粗略看一下《四圣心源》和《长沙药解》,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十几遍了,其中部分章节二十多遍,力争把常见病的精髓搞清楚。在随后的四五年中,我不断在临床中应用黄元御的思想和用药要旨,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经方思路,能用常见的几十味中药(也就是仲景常用的那些)治疗一些复杂的疾病,尤其是2020年治好了几个极其复杂的让无数名医束手无策的阴阳两虚的女性病人,现在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仲景所谓的“思过半矣”的含义:学会伤寒论的精髓,基本上能看一半以上的病了。


2010年至今,我吃了至少五六百付中药了!就像前面说的,刚开始吃了很多名医的药方,后来又吃老爸的,最后就自己琢磨开药方。时间久远,很多药方已经记不清了。我记得2012年开始,我喝的最多的就是“泻心汤”系列,然后“桂枝汤”、“建中汤”系列,“肾气汤”系列,后来“薯蓣丸”,还有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系列,后来又转到“乌梅汤”,2013开始喝黄元御的药方,这几百付中药下肚,我发现味蕾敏感很多,药液入口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各个方剂冷热寒凉的基本作用和副作用,短期效果和长期疗效。

先说“泻心汤”系列,2012年腹泻虽然减少了,但是脾胃功能依然很差,长期腹胀食欲差,确实也感觉上热下寒,网上比较推崇经方“泻心汤”系列,最常用的是半夏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由于经常自己配药,我网购了各种常用中药,也不得不了解了旱半夏和水半夏真伪之分,生半夏和姜半夏、法半夏区别,这种毒副作用较大中药的用药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及药典中明显的错误却无人指正:半夏和附子并不反,合用一点问题都没有。我先从半夏泻心汤开始喝,喝了一两个星期,没什么效果,接着调整药物配比继续喝,或增加生姜的量,或加大“下”的半夏黄芩与黄连,还是没有用!再重新研究各家之言,尝试“三黄泻心汤”,即使在减少黄连用量的情况下,依然觉得胃寒,继续改用姜黄连,副作用虽变小,吃了几天却出现乏力气喘等阳气虚的症状。尝试了一两个月后,我对“泻心汤”系列彻底死心啦!这么多年过去了,看到现在“泻心汤”系列网上一片推崇之词,深感担忧啊!“泻心汤”系列主要是治疗由气、湿、寒、热、郁(不是淤)等原因导致的脾胃升降失调引起的胃痞症状,对于脾胃虚弱或者脾肾阳虚引起的胃病其实效果并不好,甚至会雪上加霜!所以对于平素体质整体不错只是偶尔胃部不适的病人适用,并不适用于长期劳累、食欲消化吸收较差、虚弱明显的虚寒性病人。


喝“泻心汤”系列把胃阳给伤了,我反思了一下,感觉我主要病因还是阳虚,清热药要尽量少用。怎么让自己强壮起来呢?在网上经过仔细寻找,找到了“千古第一方”桂枝汤!很多人甚至说是壮阳第一方。于是就按照桂枝汤的原方比例开始喝。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方子很简单,一天一付。但是吃了一段时间也并没有什么明显感觉,只是感觉胃比以前慢慢好一点了。没有达到想要的强壮的效果呀,我的脾胃这么差,还是用建中汤吧。伤寒论出现的第1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我看了一下成分,刚好跟桂枝汤的成分差不多,多了一个饴糖,白芍比例加倍了而已。信心满满的开始喝小建中汤。没想到第1副药下肚,很快就不停地放屁,当天就拉肚子。仔细思考原因,感觉可能是建中的药量少,所以增加了饴糖的用量。腹泻稍有好转,连续吃了几天,感觉还是浑身无力,但是睡眠好多了。奇怪了,怎么小建中汤没有增加脾胃的功能,反而浑身无力呢?网上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说法呀。又去某论坛上看了看,发现确实有人反馈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又仔细研究了一下药方中的每一味药,桂枝是不是用的肉桂呢?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呢?炙甘草到底是蜜制的还是炒(烤)甘草呢?生姜和大枣的比例最好是多少呢?古代的饴糖跟现代的有区别吗?是不是正宗的呢?黄芪建中汤跟小建中汤多了一味黄芪,是不是没有加这味药的结果呢?根据以上的思路,我反复调整每一味药的成分和比例,最终通过几十剂自己服药后的感觉总结出来了最佳配比,并深入掌握了其中的每一味药的药性,配比、煎熬时间煎药次数对整个药效的影响。所谓的芍药,到底是生白芍、炒白芍酒白芍还是赤芍呢?生甘草和蜜制甘草和炒甘草到底有什么区别,伤寒论里面说的桂枝到底用桂枝还是用肉桂?芍药和桂枝的比例到底用多少?为什么有些人吃了建中汤系列会腹泻,为什么又可以提高至睡眠质量?这些问题我通过实践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此后应用这些药得心应手。


同时我还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还原建中汤:发现除了张仲景的两个建中汤以外,在孙思邈的《千金方》里面还记载了好几个唐代之前古中医流传于世的建中汤系列,包括比较著名的深师建中汤和乐令建中汤,里面的药物成分远多于张仲景。在近代发现的古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也把仲景的建中汤系列的原理说清楚了,由此我又深入领会了古中医对建中的理解,所谓建中汤不是像后世中医所说的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其实质是扶土抑木,重点在于调肝而不是健脾,通过抑制肝气对脾胃的负面影响来恢复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金匮要略》和《黄帝内经》也不断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理中汤系列才是后世理解的真用来温补脾胃的。学习到这里我不由得百感交集,中医历代人才辈出,没想到现代大多数中医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人云亦云望文生义,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经常把过程和结果直接拿来当作本源,越来越偏离老祖宗的本意,缺乏辩证思维简单粗暴的像西医一样直接给出结论。尤其是各种教材,缺乏药方明确细致地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容易让初学者一用就错,比如**药可以降压,**方可以降糖……


到了这个时候,腹泻基本上比较稳定了,不会轻易发作,但是脾胃功能消化能力依然不好,前面也说了晋职称的时候用脑过度导致了失眠,这时候我又想到了健脾不如补肾这句话,把研究重点转回了补肾的常用方:仲景的肾气丸。没想到这个方子的争议也很大,很多人说张仲景用的干地黄应该用生地而不是用熟地,我用了生地,发现马上腹泻,舌苔白厚没有食欲,怎么调整配比都无法避免,就放弃了用生地。又有很多名家说用熟地必须剂量很大,这样熟地可以直下下焦入肾,不会阻于中焦腻胃,按照这种方法试了,发现还是舌苔厚腻,吃两次就不行了。学艺不深,再深入研究一点吧!把八味肾气丸,金贵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吃了一遍,还有千金方上各种肾气丸的研究了一遍,发现各种肾气丸最大的差别是附子和桂枝(或肉桂)在整个药方中的比例,通过调整桂附的比例,同时增加健脾祛湿理气的中药,我又吃了好多副肾气汤,效果明显增加,但是时间稍微一长,依然会出现阻中腻胃的情况,从此我对熟地怀有深深的畏意。


到了这时候《金匮要略》里治疗虚劳的最常用的几个方子都试过了,怎么办?!还有一个比较不常用的薯蓣丸,也是虚劳篇里面的,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在网上仔细查询了一下,对薯蓣丸的讲解很多,绝大多数说这个药方是很好的,也有极个别人怀疑这个药方根本就不是张仲景的,是后人加的。这时候刚好看到黄元御也对的这个药方赞美有加,我决定试一下。先在网上买了一盒,吃完以后没什么感觉,决心按照药方自己做。买的正宗铁棍山药,削皮切片晒干,然后和其他药一起打粉,最麻烦的莫过于做枣泥了。我是按照黄元御在长沙药解里面写的方法做的。和田大枣,在沸水中煮一两分钟,煮去表面白色物质,然后放在锅里面蒸熟,手工去核去皮(这一步最累人),加入生姜汁搅拌为泥,最后再加入其他的药粉和蜂蜜,手工做丸。吃了自己做的薯蓣丸,才发现网上买的里面放的大枣比较少,健脾作用肯定有所折扣。我断断续续地吃了将近两个月,却没有发现明显的效果,但是身体也没有变差。后来就把剩下的药送给一位年老体弱的亲戚了,没想到几个月后却在他身上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疗效。这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至此张仲景的几个补益方基本上都用了一遍,还有几个活血化瘀的药方我是不敢用,比如大黄蛰虫丸,因为身体比较虚用了活血化瘀可能会更严重。黄元御的书里面也没有明显的药方可以用,所以我不得不转换方向,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其实李东垣的东西早几年就接触过,因为说理比较透彻,后世应用也很多,有各种各样的临床案例。刚开始腹泻的时候,也用过几次李东垣的方子。这一次就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了半天,感觉他的核心思想不过是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脾升胃降,风药芳香化湿,没有什么难以掌握的东西,根据体质化裁了好几个药方,吃了一段时间,有点病重药轻隔靴瘙痒的感觉,除了湿气好了一点,其他脏腑功能没有明显的好转。


这时候刚好我用拼凑的黄元御的药方治好了老妈的三叉神经痛,以此为契机,我开始专注地学习四圣心源和黄元御的整个理论体系,以提高自己的整体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除了偶尔看一下扶阳派的东西以外,不再浪费精力在其他的理论上。

待续…………



====================================================================

作者简介:闫明,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祖传中医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肺结节全程管理专家

河南省肿瘤医院肺结节会诊组专家

河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