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心综合征的危险以及与冠心病的区别?
2016年03月19日 【健康号】 赵刚     阅读 3165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引起的心脏不适和心电图异常的疾病,心脏不适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冠脉狭窄、痉挛和()闭塞,造成心肌缺血和()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胸骨后或心前区痛,疼痛范围手掌大小,阵发性且持续时间短(每次115min),压迫感,频死感,劳力可诱发,疼痛可向左颈部及左上肢放射,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胆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胆道神经反射学说 

       心脏受T2T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受T4T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T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疾患所致胆囊胆道压力增高或胆道受到牵拉时,可通过内脏-内脏神经反射的途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收缩,使冠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尤其易发生于原有冠心病患者。

       胆心综合征临床表现:

       1、心前区疼痛 胆道疾病可通过内脏大神经产生心前区牵涉性疼痛,其性质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但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此外,胆道疾病有时确能诱发心绞痛,这是因为胆道疾病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冠脉痉挛、收缩,致心肌缺血缺氧,尤其易发生在原有冠心病患者。

       2、心律失常 不少胆道疾病患者因心律失常感到心悸、心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胆道疾病通过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脏自主调节紊乱,易产生折返激动有关。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多见,偶可诱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

       3、心电图改变 约1 /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压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

       胆心综合征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极易误诊为冠心病,特别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而胆道症状轻微者更易误诊。有报道52例胆心综合征中38例首诊为冠心病,入院后B超检查发现胆石症,追问病史仅有轻微胆道症状,手术后大都心脏症状消失。胆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5%25%95%不等,而误诊率高达51.1%

【鉴别诊断】

       临床上凡遇到无心脏病史的胆囊胆道疾病时出现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或有冠心病症状而长期应用抗冠心病药物疗效不佳者要想到胆心综合征的可能,尤其是冠心病症状与胆道症状相伴出现时更应考虑胆心综合征。但胆心综合征在胆囊术前不易确诊,多数情况下是手术后或积极有效的胆道内科治疗后心脏症状消失才反过来帮助确诊。胆心综合征常在饱餐后尤其是进食脂肪性食物后发作,夜间平卧时亦易发作,呈绞痛性质,常较持久(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含硝酸甘油无效,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心律失常,而阿托品、杜冷丁等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可纠正心律失常。胆心综合征的“心绞痛”和心电图异常均为一过性,与胆道疾病严重度相一致,随胆道疾病的治愈而消失。胆心综合征除心脏症状外,大都有胆道疾病本身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右上腹痛及压痛、右肩及肩胛区放射痛、黄疸、发热等。

【治疗】

       因胆心综合征的心脏损害是继发性损害,并非器质性病变,故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只有胆道疾病治愈后才能缓解心脏症状。绝大多数报道,有胆心综合征的病人接受有效胆囊治疗后(不管是手术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病人的心脏症状均逐渐消失。有报道胆道手术治疗胆心综合征治愈率达93.4%。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胆道疾病患者合并心脏症状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而是适应证。当然,胆心综合征发作严重时不宜进行手术,应先积极进行围术期心脏治疗,包括扩冠、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争取尽快改善症状及心功能,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发作期如不经适当的围术期治疗,则术中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反过来不及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脏症状又很难有效持久地改善。故适时地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对那些无急症手术指征的胆心综合征,如长期不去除原发病,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过久,心脏也可演变为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届时即使治愈原发病,心脏病症状亦不能得到改善。因此,胆心综合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本文源自吴小平,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4月第27卷第8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赵刚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上...
肝胆外科,普外科,胆...
肝胆外科、胆石病、胆囊息肉的外科治疗,专长保胆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手术;...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