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陪伴孩子情感成长的历程中,父母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2019年09月20日 【健康号】 李荣     阅读 9078

ADHD 情感支持

浙大儿院 心理科  李荣

在陪伴孩子情感成长的历程中,父母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是每一位家长非常关切的话题。

与父母辈的孩提时代相比较,今天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关注,面临更多的挑战,更复杂的成长环境,承载着更多的期望;而今天的家长需要更卖力工作,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的可怜,孩子们花大量时间对着电视和电脑…..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学习同伴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上的进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李荣

学习不到有效的,适应儿童年龄的人际沟通与情绪控制的能力,对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得遇到不顺心时更容易情绪化,发脾气,冲动、任性、不服从。家长如何提升自己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能力,对儿童的行为管理更得心应手?

在家庭环境如何应答儿童行为

 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孩子第一任情感教练,童年期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

树立这样的信念,警示为人父母者要高度重视亲子互动的关系质量和情感交流。

首先需要学习识别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把消极互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

过多关注负性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后患无穷,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纠错上,进行不停地批评纠正式互动,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高调纠错无意中破坏了你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自然能力,与父母的不信任相匹配,孩子往往不能信任自己,缺乏自我判断的的能力,事事需要父母的肯首。内心缺乏自我肯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缺乏耐受与缓冲的能力,容易自责、懊恼、发脾气。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下,发展出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当孩子犯错时,要学习透视事情的表象,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愿望与情绪体验,比如鞋子穿不上了就打鞋子;画画坏了就撕纸头,打自己头;下棋输了,大发脾气…..从这些外在行为表现里我们都看到孩子希望把画画好、去赢得这盘棋是好的动机与愿望,孩子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能耐受不如意而情感爆发。提示我们在受挫时孩子启动的是一贯的自我否认机制,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去缓冲受挫的打击。

家长在开始批评教育孩子前,一定要学习保护孩子的发脾气背后的正面行为动机,告诉孩子在爸妈看来,你希望赢是好的愿望,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责怪和对他情绪的否认,而是迫切需要从父母那学习如何去耐受不如意,如何在不顺心时保持平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家长一味指责批评,反映的是面对孩子的发作,家长的耐受力已经不够用了,已经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了,意味着孩子没有好的行为模板。有时互动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比沟通的内容,讲的话更具有影响力。在良好行为示范的前提下,等待孩子情绪平息下来后,再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已经有的的良好行为,一起讨论比发脾气更高明的方法,辅助孩子练习新方法,学会在自己感到愤怒、委屈、懊恼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体验到发脾气正慢慢地被淘汰的。

有时面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我们家长所具备的耐受能力远远不够用,情绪失控由着自己的性子应对,无意中讲了许多破坏感情的语,做了一些破坏感情的事,让我们离帮助孩子的目标越来越远,如对这孩子喊叫、责骂、发脾气、冷落、唠叨、挖苦、旧事重提常见的带有责怪、不信任的问话:为什么…..?让孩子泄气的话:妈妈真倒霉,你怎么就…... 命令、威胁口吻:你再不….,我就不….,等等。

亲子关系的是基础性的工程,无意中对亲子关系的受损与破坏,会让我们帮助孩子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形成负性循环,酿成恶性的结果。负性行为一旦被觉察就会触发我们去改变。

重视亲子情感交流

亲子沟通是亲子间分享感受的过程,让孩子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是情感的交流,不能理解成讲道理或是盘问的过程。

陪伴孩子是情感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每天在一起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孩子享受的游戏活动,以孩子为主导,用温暖的微笑,关心的眼神传达你的爱意,共同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学习欣赏孩子的优点,选择增进感情的话鼓励孩子如:当你…..时,爸妈很高兴。当你….时候,你真的长大了。你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继续努力!

当孩子面临情感困惑时,家长需要专心地、耐心地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以此为基础取得信任,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感受,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不要过早用道理去评价孩子的感受是应该有的,还是不应该有的,只要这种感受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抱以理解的态度。

在孩子充分的情绪宣泄的基础上,利用正性关注获得合作,先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对于不足的部分家长可以通过新的角度去和孩子讨论细节,通过交流家长尽量把孩子有的消极想法与不合理的行为做进一步的积极转化,给出你的建议,帮助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有新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模式,循序渐进,及时积极反馈,使得良好行为得到固定维持。

最后与家长分享一句话:要想改变孩子行为,家长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做法。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行为改变。要把启动良性循环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李荣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
小儿心理科,多动症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孤独症、情绪障碍、语言发育、运动发育落后、精神发育迟滞、生长发育...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