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18)
2018年10月13日 【健康号】 边芳     阅读 8767

原创: 郝飞 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 7月3日

慢性瘙痒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瘙痒涉及皮肤疾病,也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给临床处置带来较大的挑战。为规范慢性瘙痒的诊治行为,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过敏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慢性瘙痒管理指南,为各级皮肤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18版)

通常将持续超过6周的瘙痒定义为慢性瘙痒。成人中慢性瘙痒发生率达到10%以上,老年人中则高达60%。在疾病状态下,慢性瘙痒发生率差别较大,如几乎所有特应性皮炎和荨麻疹患者均会发生瘙痒,银屑病患者发生率约为80%。瘙痒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组胺依赖通路和非组胺依赖通路是目前较为明确的传递外周瘙痒信号进入中枢的途径。慢性瘙痒形成与神经通路敏化、调节功能失调及可塑性改变等有关。
临床表现形式

瘙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疾病或原因引发的瘙痒有各自的特征。如皮肤源性瘙痒,通常有原发皮损,瘙痒的部位与皮损的部位常一致,瘙痒程度与病情轻重和疾病的状态有关,但不同皮肤病表现的瘙痒有各自的特征。系统性瘙痒,即系统性疾病伴发瘙痒,缺乏原发皮损,瘙痒发生率及程度与原发病轻重多不呈平行关系,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征性。药物源性瘙痒,主要指由药物诱发的无原发性皮肤或黏膜损害的瘙痒,不包括药疹伴发的瘙痒。依据用药史与瘙痒发生的关系,停药后症状消失,再次给予疑似药物仍出现瘙痒,并排除疾病本身的因素,可考虑为药物源性瘙痒。此外,神经源性瘙痒、精神障碍性瘙痒以及特殊人群的瘙痒(老年性、孕妇、儿童)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诊 断
①病史询问:确切的病史可帮助提供基本的诊断线索;②体检:体检既要重视皮肤情况,也要关注系统性疾病的相关体征如淋巴结、肝脾等,有助于发现病史中未能提供的系统性疾病;③实验室检查:对病因不明的泛发性瘙痒,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④瘙痒程度评估:用于指导临床开展治疗并评价疗效,推荐使用数值评定量尺(NRS)和视觉模拟尺(VAS)两种方法;⑤诊断思路及流程:依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先将复杂多变的瘙痒分为有原发皮肤病的瘙痒和无原发皮肤病的瘙痒,之后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疾病或可能的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检查。

图1 测量瘙痒程度的工具 1A:数值评定量尺; 1B:视觉模拟尺
干预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努力寻找并去除瘙痒的原因或诱因,做好规范的基础治疗,选择针对瘙痒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展针对性干预。依据不同年龄、瘙痒程度及合并症等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同时要注意疗效与治疗成本的平衡。健康教育、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控制搔抓行为及酌情外用或系统应用促进睡眠的药物是贯穿于瘙痒管理全部过程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梯治疗,包括:第1步,祛除原因或治疗基础疾病;第2步,外用保湿剂,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第3步,针对瘙痒发生机制系统应用激素或非激素类抗炎制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拮抗瘙痒介质药物、生物制剂或进行中医中药针灸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边芳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甘肃省肿瘤医院
门急诊科,皮肤科
皮肤肿瘤的规范诊治,对带状疱疹、结节性红斑、白癜风等皮肤科常见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