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析诊断小结
2020年02月18日 【健康号】 闫云岗     阅读 8734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析诊断小结
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炎症性、血管性、变性、遗传性、占位性、外伤性、脱髓鞘性、发育异常等)
一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布
1局限性病变:指某一局部神经组织结构的损害,如面神经麻痹。
2弥漫性病变:指神经系统散在和多发的广泛损害,如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
3系统性病变:指神经组织内部某些系统结构选择性地受到损害,如运动神经元疾病、亚急性联合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二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1缺损症状:神经受损时正常机能的减弱或丧失。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三 定位诊断
中枢性:脑部:脑实质(皮质、脑干、小脑),脑膜。脊髓:上界和下界,髓内或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
周围性:颅神经:核性、核上性、核间性、核下性。周围神经:根性、丛性、神经干、末梢性。肌肉:肌肉本身、神经肌肉接头。
常见症状和表现:a肌肉病变:肌无力、肌萎缩、肌痛、假性肥大、肌强直等,无感觉障碍。b周围神经病变: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c脊髓病变: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d脑干病变:同侧颅神经症状,对侧肢体障碍(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e小脑: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
f大脑半球:刺激性病灶可出现癫痫,破坏性病灶出现瘫痪。g基底节区:表现为肌张力的改变(增高或减低),运动异常(增多或减少),震颤。 
四 十二对颅神经定位详见课件(略)
五 感觉系统
分为特殊感觉 一般感觉(浅感觉、深感觉)。深感觉在脑干内丘系交叉处交叉,浅感觉在脊髓前连合交叉至对侧,T2-胸骨角 T4-乳头T6-剑突T8-肋弓平面、T10-平脐T12-腹股沟韧带中点平面
感觉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a破坏性症状:感觉缺失 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b刺激性症状:疼痛:主要是神经根、干病变受刺激所致 c其它:过敏、倒错、过度、异常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a末梢型:多发性神经炎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的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b神经干型:受损周围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尺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c后根型:根性疼痛d脊髓型:后角型: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两侧对称的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触觉分离)后角型和前连合型损害多见于脊髓空洞症或髓内肿瘤早期。传导束型: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感觉缺失.e 脑干型:交叉性感觉障碍。病灶侧颅神经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f 丘脑型:对侧偏身深浅感觉缺失。g内囊:对侧偏身深浅感觉缺失。h皮质型:单肢感觉缺失,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出现精细性感觉(复合感觉)的障碍。
七 运动系统
组成: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外系 小脑系统
主要症状: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a皮质:表现为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瘫痪,称单瘫。杰克逊(Jackson)氏癫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体有关的部位出现局限性的阵发性抽搐,b内囊:三偏综合征: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
c脑干:交叉性瘫痪即本侧本平面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瘫痪及对侧身体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d脊髓 :横贯损害,因双侧椎体束受损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诊断a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局限于前角细胞的病变引起弛缓性瘫痪,没有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如颈髓前角损害引起三角肌的瘫痪和萎缩。b前根病变: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因后根常同时受侵犯而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型感觉障碍。c神经丛病变: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d周围神经病变: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支配关系相一致。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