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超声报告上的“彗星尾”、“微钙化”代表什么?
2018年11月26日 【健康号】 郑守华     阅读 5159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

在美国,4%~7%的成年人体检时通过触诊发现甲状腺结节,而通过超声检查或者尸检发现甲状腺结节的人群比例更高,可达30%~50%。但是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发病率仅为1%~5%,约占外科手术的14%。大多数甲状腺结节只需跟踪随访,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别那些需要干预处理的结节,然后进一步检查或者手术治疗。

在中国,甲状腺结节也很常见,内分泌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阅读患者的甲状腺超声报告,其中关于结节的超声特点描述会出现“微钙化”、“彗星尾”这样的描述,这些都有什么临床意义呢?今天让我们通过甲状腺癌相关的超声报告来了解一下。

关于结节的超声特点

甲状腺恶性肿瘤具有特定的超声征象,包括:低回声,敏感性81%(48%~90%),特异性53%(36%~92%);形态不规则,敏感性55%(17%~84%),特异性80%(62%~85%);缺少晕环,敏感性66%(33%~100%),特异性43%(30%~77%);微钙化,敏感性44%(26%~73%),特异性89%(69%~98%);内部血流增多,敏感性67%(57%~74%),特异性81%(49%~89%)。依据特征性超声表现,可以发现可疑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需要进一步检查。

甲状腺癌分类

甲状腺癌是源于甲状腺上皮以及C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1.5%。按病理类型,大致可分为乳头状癌(80%)、滤泡状癌(11%)、髓样癌(4%)、胡特(Hurthle)细胞癌(3%)、未分化癌(2%)等几类。乳头状癌最多见,但恶性度较低,病程长,可生存15~20年,较早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今天就专门说说乳头状癌的相关内容。

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

乳头状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偶然发现颈部肿块,体积较小者常于体检时发现,多无自觉症状。结节多表现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性,质地较硬,边界不规则,活动度差。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的不适感。结节逐渐增大后可导致声音嘶哑,呼吸不畅,吞咽困难或局部压痛等压迫症状,颈内静脉受压时,可出现患侧静脉怒张与面部水肿等体征。乳头状癌恶性程度低,转移较晚,常侵犯淋巴管,故早期多见颈部淋巴结转移,后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如肺、骨转移等,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甲状腺功能多数在正常范围。

临床检查

(1)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TG值>10ng/ml为异常。任何甲状腺疾病的活动期,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瘤及甲状腺癌等,均可发现血清TG升高,故TG不能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定性诊断。但甲状腺全切除患者,且131I治疗后无正常甲状腺组织的患者,正常情况下无法测及TG。如发现TG增高,则表明体内可能有甲状腺癌的复发或者转移,此时TG可作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了解体内是否有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测定TG前应停止服用甲状腺片(T4或L-T4),以免干扰检查结果。

(2)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癌患者都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血浆PBI,血清T3、T4、FT3、FT4、TSH及TGA、TMA等。

(3)甲状腺功能成像:甲状腺癌组织血管增多,血流加快,因而可用锝作为显影剂进行甲状腺动态显像,对甲状腺结节进行鉴别诊断。动态成像时,正常甲状腺在16s左右开始显像,并逐渐增强,22s左右达高峰。而甲状腺癌结节在14~18s显像,16s达高峰,如果是甲状腺良性肿物,甲状腺结节在30s内不显影。

微钙化和彗星尾

以往研究多认为钙化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超声特征,出现钙化的结节恶变的可能性是非钙化结节的1倍。而一旦钙化出现在单发、实性、低回声结节,其诊断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接近80%。

乳头状癌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钙化,以微钙化多见。受仪器分辨率限制,诊断医师认知和判断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结节内部的微小强回声灶被误判为微钙化。微小强回声灶是指甲状腺结节内部存在直径小于2mm且不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包含了胶质钙化或者微钙化等形式。研究发现强回声灶可能出现于下述几类结节:①滤泡增生囊肿,强回声灶多是胶质钙化或胶质结晶,游离于液化区,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后方彗星尾征呈倒三角形(图1)。②复杂的囊性结节,多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呈扁长形黏附于纤维分隔,后方伴或者不伴彗星尾征;另一种是散布在坏死碎屑或实质部分,圆形,多数伴有彗星尾征。③以乳头状癌为主的恶性肿瘤,微钙化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指标,特异性最高(85.8%~95%),阳性预测率也较高(41.8%~94.2%)。过去的研究认为彗星尾征因胶质凝聚而产生,而胶质多存在于良性结节,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彗星尾征是良性征象。
 

图1滤泡增生囊肿。(A)二维灰阶纵断面显像,无回声内部见微小强回声伴彗星尾征。(B) 彩色多普勒纵断面显像。

病理学认为砂砾体并非乳头状癌特有,很多良性病变,如滤泡状瘤以及桥本甲状腺炎等疾病也可出现,但是如果砂砾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圆形或者球形分布;呈同心板层状钙质沉积;位于肿瘤间质或者淋巴腔隙内部,则乳头状癌的诊断基本确立。同时并非所有乳头状癌均存在砂砾体,其存在于40%~50%的乳头状癌。微钙化诊断乳头状癌的超声敏感性并不高,而特异性却较高。如果微钙化体积越小,数目越多,则诊断可靠性越高。乳头状癌也会出现粗大钙化。粗大钙化诊断价值低于微钙化,但是其出现率不低,很多情况下是合并微钙化一起出现(图2)。


图2 甲状腺乳头状癌。(A)二维灰阶纵断面显像,结节内部多发微钙化,小箭头为孤立微钙化,大箭头为微钙化聚集成堆。(B)二维灰阶横断面显像。

以往研究常认为环状钙化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多见于良性结节。现有研究发现,具有周边钙化的结节中恶性占18.5%,良性占81.5%,由此可见并不能因为结节表现为周边钙化而放松对结节的随访。另外,韩国学者发现中断的周边钙化更多见于恶性结节,其OR值为7.9。出现此类超声征象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生长,向周围突破导致的。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郑守华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甲状腺外科(郑东)(...
擅长各种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及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微创消融美容...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