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伤寒论》经文说小便利、小便少与小便不利
2017年05月18日 【健康号】 张喜斌     阅读 15807

       导读:小编通过太阳病小便利证、太阳病小便少证、五苓散水蓄膀胱证、五苓散水逆证、桂枝加附子汤证诸证的对比,客观分析各证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便于更加深入的理解《伤寒论》的意图。文章均为小编个人观点,如有丕误,请读者不吝赐教。

一.太阳病小便利证与太阳病小便少证。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必苦里急也。

小编解读:

       本条文出现的主要症状是“小便利”和“小便少”。小便利与少均不是太阳病提纲的必要症状。太阳病提纲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了方便下面介绍,我把上面提到的两种情况命名为“太阳病小便利证”和“太阳病小便少证”。

       1.太阳病出现“小便利”(实际就是小便多)的情况,是由于患太阳病期间大量饮水导致的,如果太阳病多饮水出现“小便利”,必然也伴有“心下悸”的症状。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病发热恶风或者恶寒,正气外出抗邪,无充足阳气化饮,饮停中焦下寻出路而致。然而饮停于中焦心下,必然需要耗损阳气温化,阳气不足加之水饮凌心,也必然会出现“心下悸”的症状。

       2.若太阳病出现“小便少”的情况,必然同时会有“苦里急”小腹憋胀难受的症状。究其原因,文章中并没有“饮水多”作为前提(饮水多是作为小便利的前提出现的),可见是阳气不足的情况较前文“小便利”的程度更重,即使没有大量饮水,也不能温化体内水饮,所以出现了“小便少”的情况。阳气虚衰,甚至不能提供膀胱气化所需要的阳气,所以只能“苦里急”。

       3.结合“小便利”与“小便少”两者来看,显然能够导致“小便少”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素体阳虚(可以是胃阳虚,也可以是肾阳虚)。

二.五苓散证。

       1.在《伤寒论》条文中,五苓散证分为水蓄膀胱证和水逆证两种情况,分别称为前五苓散证和后五苓散证。

原文如下:

       前五苓散证(五苓散水蓄膀胱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水蓄膀胱证病仍在太阳,发生于太阳病发汗治疗后。而上述“小便利与不利”条文则发生于未发汗治疗之前。故而在未发汗之前,表邪未解,病邪仍在太阳经,并未及腑,无论是类似于五苓散证的“小便少、苦里急”,还是“小便利、心下悸”,均当用桂枝汤解表发汗治疗。表邪尽去,则正气还府(此处府为里,非腑),温化水饮,则诸症自初。至于素体阳虚之人痊愈后,则需要稍加温阳之药作为日常调理。

       后五苓散证(五苓散水逆证)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小编详阅古代诸贤解读,均未对“六、七日”三字作过多解读,然而小编认为,张仲景既然被汉代著名相学家何颙称为“用思精而韵不高”之人(出自《何颙别传》),必然惜字如金,喜欢《伤寒论》的朋友一定看过小编下文列举的太阳病篇的这条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可见五苓散水逆证提到六日、七日,是有意为之。

       按照“发于阳者七日愈”的太阳病传变规律,“五苓散水逆证”当在第七日出现转归(或者痊愈或者不痊愈),然而在第六日或者第七日却出现了“不解而烦”的临床症状。同时兼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症状。既有“不解”的太阳中风之脉浮、发热、汗出表证,也有“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里证。本证不同于五苓散水蓄膀胱证发病于汗后,而是发生于未进行干预治疗的自然病程中。读五苓散水逆证需要结合五苓散水蓄膀胱证来学习。小编认为:“胃中干”是五苓散水蓄膀胱证及五苓散水逆证发病的主要条件。“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太阳中风无论是汗后还是未汗,由于太阳中风证具有“自汗出”的先天不足条件,无论汗与不汗,均会出现“胃中干”津液不足的情况。津液不足,邪热从标及本,出现“太阳经腑同病”之“五苓散水蓄膀胱证”;津液不足,邪热循太阳经欲传于阳明,在欲传未传的阶段,邪热部分已经陷入阳明,阳明本身阳气被遏不能化饮,加之邪热不化饮,所以出现了太阳阳明同病的“五苓散水逆证”。既然“胃中干”是条件,那么素体胃燥之人更容易发生“五苓散水蓄膀胱证”和“五苓散水逆证”。

       *为了便于区别,小编把太阳病小便少、苦里急的情况命名为太阳病小便少证,把太阳病小便利、心下悸的情况命名为太阳病小便利证,这样和两个五苓散证相比较发现。太阳病小便少及小便利两证均为水饮(或过量外饮,或素有内饮,或素体阳虚不能化饮)导致,在未应该桂枝汤发汗时候发生。而五苓散水蓄膀胱证及五苓散水逆证两证均和胃燥有关(或过汗致胃中干,或素有胃燥)。虽然四证都出现了小便相关的情况,然而致病原因却截然相反,一为饮,一为燥,凡学中医者不可不知。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如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显而易见:

       1.桂枝加附子汤证是发生于汗后,关键因素是阳虚;而太阳病小便利证与小便少两证均发生于未发汗治疗之前,关键是体内阳气外出抗邪。

       2.桂枝加附子汤证是人为治疗导致的阳虚,而太阳病小便利证与小便少证是太阳病本身导致的阳气外出抗邪出现的相对里阳虚。

       3.小编在解读桂枝加附子汤证时说:太阳病过汗后导致阳虚,里阳虚不能气化膀胱而出现“小便难”,表阳虚不能温煦经脉出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然而和太阳病小便利证、太阳病小便少证对比时发现:桂枝加附子汤证出现的阳虚,其实均为“表阳虚”。何以见得?因为无论是足太阳膀胱经还是足太阳膀胱腑,均属于太阳表部,只不过太阳膀胱腑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之里而已。归纳一下,足太阳膀胱经为太阳表之表,足太阳膀胱腑为表之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张喜斌
主治医师
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
中医科
肾阴虚、肾阳虚、脾虚、气虚、血虚、亚健康、早泄、饮食积滞、咽部不适、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