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镐院士跨学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动力
2020年12月10日 【健康号】 邓昌荣     阅读 8589

中科院院士汪忠镐是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但是自2006年始,汪院士开始涉足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研究。从科普文章写到专病专著,从自己得病走到开设专病中心,从门诊咨询走向全国放心医院网络大讲堂。一步步走来所为何?用他自己的话回答:“要挽救所有被误诊的患者尽早脱离病痛折磨,要帮助所有医生透过模糊的表象尽早锁定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北京262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邓昌荣

一、汪院士跨学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动力

近几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大量报刊媒体,对汪院士跨学科成功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缘由,归结为院士因亲历疾病痛苦而产生的动力。果真如此吗?

作为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从裘法祖院士亲自推荐汪忠镐第一篇“胃食管反流病不容忽视”的科普文章开始,目睹了两代中科院院士共同倾心倾力跨学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付出的心血。

汪院士说:“我做了五十年医生了,看到病人痛苦时,仍然忍不住要流泪的,我就是想为病人解除痛苦。”裘老说:“汪忠镐自己在极其痛苦的疾病挣扎下,悟出了其病根在于胃食管反流病。他毅然选择手术和微创治疗,我乃给予坚决支持,终于得以康复。从此,他致力于此病的研究与诊治,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身为医生就要为解除病人疾苦而努力工作。

 “身为医生就要为解除病人疾苦而努力工作。”这才是两代院士有着高尚情操和朴素心怀的工作动力。

“身为医生就要为解除病人疾苦而努力工作。”这才是两代院士有着高尚情操和朴素心怀的工作动力。

二、裘法祖院士亲自修改并推荐汪忠镐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第一篇科普文稿

2006年3月初,接到裘法祖院士的电话。裘老电话里浓浓的乡音听来总是很亲切,“陈晓红同志,”裘老总是这样称呼我,“我给你寄去了汪忠镐院士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看似科普宣传,但是对于大量还不能正确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青年医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个疾病虽然归属于消化系统,却常常被误诊在呼吸科里。汪院士自己就好几次被误诊为哮喘病,后来他自己纠正了错误诊断。刚刚确诊他就写了这篇文章,为的是提醒所有病人和医生要对这个疾病提高认识。”

听着裘老的介绍,我已经明白了大概,但是有点纳闷,裘老与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汪院士做事情非常严谨,他写了文章,认为文章里提到的手术问题与普外科专业有关,就寄给我修改。阅读后,我认为文章的科学性、可读性都是很好的。虽然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涉及到重要的临床误诊误治问题,所以我想推荐给你们的杂志《临床误诊误治》刊用。”裘老承担了多本著名外科期刊的主编工作,说出来的话都是专业的编辑术语。

文章的来龙去脉已经非常明白了。一位令人敬重的外科学界泰斗亲自修改并推荐了另一位著名血管外科院士的科普文章,我意识到要接收的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肯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

汪院士在美国接受手术治愈后,随即把国外最先进的“微量射频治疗仪”及其技术引进国内,仅仅一个月时间内就创办了内地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并获聘请为中心主任。这是怎样的一个有着专家头衔的病人呢?刚被确诊还顾不上治疗就开始撰写科普文章呼吁此病不可忽视,刚被手术还顾不上恢复就迫不及待的把先进治疗设备引进了国内。虽然尚未与汪院士谋面,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足以令我敬重。

三、临床误诊误治杂志让“胃食管反流病”在刊网互动中火起来

汪忠镐的科普文章“胃食管反流病不容忽视”刊登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06年第5期的开篇。经汪院士同意后,同时以“关注胃食管反流病”为专题放在了期刊的门户网站《中国康网》,目的是向广大公众传播这个疾病的症状特点。仅仅3个月光景,这个话题的点击量突破2000万次。

一位名叫晓薇晚晴的网民竟然通过网络咨询为已经住院的老父亲纠正了哮喘病的误诊,还有更多网民涌向汪院士开设的疾病中心去寻求诊治。汪院士和他的疾病中心救治了数百例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垂危患者。有的患者严重喘憋行气管切开7个月以上无法关闭伤口。有的患者完全肺毁损,专家联合会诊建议肺移植,如果不是病人经济条件所限,早已人财两空了。更有甚者因为误诊,已经切除了一个肺叶,而病情却继续加重着。所有这些延误诊治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汪院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要解除病人的痛苦。

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开张半年后,我第一次登门拜访。见到了这样的一幕:两位中年女性拜倒在汪院士面前,满面泪水,长跪不起。汪院士急忙起身拉起她们,他自己眼中也浸满泪水。我知道这肯定是被汪院士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患者,人间语言已经无法表达她们的谢意了。她们都是因为胃食管反流病误诊误治至病情加重的患者,在完全丧失生存希望后死而复生的,如今她们已经恢复了健康得到了生命的尊严。

2007年第5期的《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开篇再次刊登了汪忠镐的论著“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GELTS)的发现与命名”,裘法祖院士亲自为这篇文章作序:“近一年来,他为500多位与其类似的同病相怜者做出了正确诊断,其中300多位病人已接受他的治疗而康复。本期所刊登的为期前200例接受射频治疗者的治疗结果和感悟。我个人特别推崇他的科学精神和顺理成章地概括及提出了以胃食管交接处为启动器、以咽为反应器、以口鼻为效应器、以喉气管为喘息形成器的临床征候群,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gastroesophago-larygotrachealsyndromeGELTS),也可称谓‘两管一腔综合征’。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很多患胃食管反流、‘哮喘’、重症咳嗽、咯痰等常见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以至新生,而且在医学领域中也构成了一种概念的改变或突破。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汪院士解释,胃食管反流分为两种,一种是低位反流,也就是临床上常见的反酸、烧心等典型反流症状。还有一种是高位反流,即高度超过咽部的反流。这种高位反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溢出来的,一口一口往外溢,这种反流不会有生命影响。第二种是呕出来的,也不会造成生命威胁。第三种是通过鸟嘴往上喷射出的,直接受害的部位是鼻腔和口腔,引起喷嚏、咳嗽、流泪,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喷射正好进入喉和气管,就会引起喉及气管黏膜激惹,出现喉、气管痉挛,以至引起窒息,这是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反流。我举一个例子,人在吃饭的时候,因为会厌有一个软骨遮挡而不会误咽。就像一个好的足球守门员,他可以档住前面来的球,可是反流是从后面涌出来的,如同从后门踢进去一个球,“守门员”会厌就不能遮挡,从而引起喉、气管的激惹痉挛,出现严重咳嗽,甚至呼气吸气都困难,产生窒息、濒死感。

汪院士说,我把胃食管交接处称为启动器;咽部叫做反应器;经过喉部喷射现象,再往上到鼻、口腔,这是个效应器;喉、气管则是哮喘的形成器;我把这四个环节加在一起,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病因就是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它会危及生命。动物实验中,我们把大鼠制成反流模型,死亡以后进行解剖,每一次都看到喉、气管的反流,个别的大鼠在肺部也能够看到,所以说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仅仅一年的时间,汪院士还在自己患病后的康复中,却已经开始马不停蹄的研究探索,并不辞辛苦的参加各种咨询活动,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患者能够理解胃食管反流和发生哮喘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康网举办的网络咨询活动中,一小时内有200多位患者提问,汪院士上述那个精彩的答疑,得到所有咨询网民的赞赏。

汪忠镐跨学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工作,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的刊网互动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发表在期刊上的基础研究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成为在民众中呼之欲出的知识;网民成功咨询挽救了父亲的个案,也不再是一个网络神话,照样可以登上期刊的大雅之堂。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医患都没有完全认识的疾病,用一个误诊教训的具体案例做提示,比用长篇大论的理论宣教更有效果。

四、裘法祖院士不遗余力的支持汪忠镐的跨学科研究

汪院士最敬重的老师和师长就是裘法祖院士。

2006年,裘老在92岁时亲自为汪院士修改文章“胃食管反流病不容忽视”。

2007年,裘老93岁时亲自为汪院士“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文章作序,对汪院士发明这一新的疾病概念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作序后不久,裘老还亲自到北京参观了汪院士创办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心,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和题词。

2008年,裘老94岁了,春节前他收到临床误诊误治第一期杂志,看到汪忠镐报道了一例误诊30年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3岁的老人不能平卧,跪位睡觉达10年之久,确诊并得到正确治疗后,病人奇迹般的痊愈了,每天还能散步一公里以上。裘老很激动,再次打来电话:“汪院士很了不起啊,我看到这篇文章很高兴。什么叫有技术?汪院士这样处处为病人着想为病人真正解除痛苦才叫有技术。”还是第一次听到裘老这么激动的语言,我想,他不仅是为汪院士的成就高兴,更是为一个获救的患者高兴。电话后4个月(2008614日)裘老不幸去世。

此后汪忠镐又发表了更有见解的文章,遗憾的是再也无法得到裘老的评论与肯定了。但是裘老对汪院士跨学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支持和帮助,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裘法祖院士永远支持同行,终生谦虚为人的人格魅力。

五、汪忠镐院士跨学科研究给临床医生的启示

汪忠镐说:“正确的诊断为生命带来希望,医生需要有跨学科思维。”自20065月自己病愈后,汪院士开始跨学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他从一个康复的病人转身成为研究这一疾病的诊治专家。他是站在病人和专家的不同角度,立体的审视并清楚的认识了胃食管反流病。得过病的医学专家很多,但是愿意并且有能力回头审视疾病的却很少。几年来,除了亲临一线救治病人外,汪院士还带领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对所有被救治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回顾性调研统计,努力发现病人被误诊的规律,仅在20062010年《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献14篇。

汪院士从医50年来,发表论文300多篇,主编专著9部,参编55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10项。1996年,获国际脉管学院首次颁发的每年一度的研究成就奖,被美国传记学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授予20世纪成就奖。1997年,美国传记学院再次授予他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1998年,被国际血管联盟授予国际血管联盟功勋奖。

在如此多的成就与殊荣面前,在70岁从心所欲的年龄面前,他还在不停息的创造与研究,足以说明汪院士不会拘泥于任何学科的职称职务之中。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想解除病人痛苦的医生。

【摘自:中国康网 2010-09-25】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邓昌荣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引起的反流性哮喘的诊断、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及其它疾病引起吞咽困难的诊断、治...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