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是躯体化障碍
2022年01月27日 【健康号】 张汝菁     阅读 8165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以不同形式表达她们的存在和存在的艰辛,生病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知道有身体的疾病,也有心理的疾病,身体疾病可引起心理的反应,心里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身体的反应,二者是相互影响的。那么有一些躯体症状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它们主要由心理情绪问题引起,或者说心理情绪问题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这就是所谓躯体化的问题。


从临床上看,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临床类型,躯体形式障碍还包括疑病性神经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临床类型。其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基础的再三保证。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持续出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时常拒绝探讨心理病因,认为其疾病是躯体性的,要求进一步检查。


心理学认为躯体化症状是潜意识愿望被压抑的产物。精神分析学说把躯体化的形成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所以病人用躯体化症状是为了达到压制潜意识的心理目的。


例如:有一个女性病人,35岁,公司职员,因为胸闷、腹胀、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紧张不安一年,在综合性医院做过多次检查,排除了器质性问题后而来到心理门诊就诊。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极为友好、谦虚,自述乡下的母亲一年前中风瘫痪,她接母亲到自家照看,不久就出现上述症状,因为自己患病不能照顾母亲,她不得不请了一个小保姆帮助照料,但因为有时保姆回家,只能靠她照料。她一进母亲的房间就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她为此困惑不解。病人的父亲在她上小学四年级时出世,母亲一直多病,她是老大,下面一个妹妹,一家的负担都落到了她身上。接下来的多次治疗病人很少谈到母亲,只关心她的身体症状,希望医生帮她治愈后好照顾母亲,治疗处于停滞不前,大概在治疗三十多次时,病人一谈到母亲就出现胃痛、焦虑。接下来的几次出现了转机,病人对母亲有很多愤怒的情绪,甚至一度谈话不能自持,病人自懂事起就一直要照顾经常生病的母亲,可母亲因为生病变得脾气暴躁,常常责骂她,她只能忍气吞声,周围邻居都夸她孝顺。曾有一次母亲愤怒的把剩菜泼在她身上,她当时闪过一念想杀了母亲,随后感到恐惧不安,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暗暗发誓再决不让母亲生气。在病人大量暴露愤怒和表达情绪后,她的身体症状开始明显好转。


这个案例显示,病人在友好、谦虚的背后蕴藏着强烈的愤怒甚至杀母之心,因为母亲生病使她不得不压抑愤怒,并且为自己的愤怒感到自责,她的躯体症状是她回避愤怒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是用躯体症状来置换不能表达的愤怒之情。


躯体化症状让病人得到继发性获益。一个妈妈带着10岁的孩子来看心理医生。妈妈说,最近半年来,孩子经常喊头晕、头痛,家长带着他看了许多医生,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医生在仔细询问了孩子及其家庭的情况后明白了原因。原来,半年前,孩子的父母离异,孩子被判给了母亲。孩子和父亲关系一直很好,在父母离异后,孩子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上父亲一面。但自从孩子头痛发作后,父亲每次都会很关心地跑过来,和妈妈一起陪他上医院检查,然后再陪他玩。心理医生经过分析认为:孩子偶尔的头痛使他无意中获得了好处,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的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症状,孩子便有意无意地借着躯体症状,来唤起父亲的注意,经过心理医生的悉心指导,孩子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这样的有意无意的借着症状获得好处,是我们人类在社会生存中获得的聪明之一。通过疾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获许病退,得到劳保,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注意和同情等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并非病人完全的有意伪装,但却是在有意无意中玩着这种游戏。象玩物丧志一样,沉迷于这种游戏的后果造成不能自拔,以至于自我哀怜、怨天尤人,使个人发展受阻。发展受阻的结果使个体更加固着在玩病游戏上,那么看医生及检查和治疗就会成为他重要的工作。也就是说最先只是获得点好处,后来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疑病当中去了。心理治疗中的森田疗法强调的不放弃生活工作,顺其自然的去做,正是为了破除这种魔法游戏、回到现实人生中来,那么治疗也就在其中了。


由于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行为准则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并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诉说情绪烦恼常得不到倾听和支持,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从而使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所以躯体化成为病人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


中国文化与躯体化。中国患者更习惯向医生仅陈述身体症状,希望帮助解决身体不适。因为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克制、忍让、和为贵。因此在人际互动中尽量避免直接表露爱恨之情,而西方文化尊重个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回避倒视为不正常,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压抑情感,过多的压抑会导致恐惧、妒忌、自卑等各种神经症的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是神经质的、使人没面子而羞于表达的,所以势必导致个体更强的排斥、压抑和否认。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其结果是一方面压抑的情绪导致躯体化症状,另一方面他们正好用躯体化症状堂而皇之的去求医问药,从而避免暴露内心情感和冲突。


躯体化症状的诊断要点:
1、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诱发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医生启发下可能会充分暴露出来;
2、症状繁多,但含糊不清,涉及多系统,病程至少2年,患者为此而不安,到处求医或服药;
3、不断拒绝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病变解释的忠告和保证;
4、症状和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5、患者常借这些症状来应付精神压力,表达困扰,而家庭、学校、社会常间接地、不自觉地扮演了支持角色;病人可获得“社会性收益”,而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


躯体化症状不仅可见于癔症,在其他障碍中,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想的精神分裂症者中也常见。由此得出结论:躯体化障碍的根本治疗,是心理治疗,情绪的调节,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张汝菁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
心理咨询科
运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等方法,治疗各种心身疾病和神经症,包括焦虑症、抑...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