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健背后剖析,必须加大监管
2018年12月28日 【健康号】 刘梦秋     阅读 3991




更让震惊的是,几年前的一桩旧案。三年前,一个叫做周洋的四岁小女孩不幸患上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经过化疗后,小女孩原本体征逐渐稳定。

但在权健公司的劝说下,家人放弃化疗,转而让小女孩使用这家公司销售的“抗癌”产品。之后,周洋病情恶化身亡。而在周洋奄奄一息时,她的家人发现竟然有以“周洋被权健治愈”的广告宣传。



周洋的故事,没有让权健收到多少影响。三年过去了,权健公司不断开发出了更多保健产品,也开拓了无数经销商,成长为一个横跨保健品、医疗、金融、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帝国。

现在,终于有丁香医生这样的专业自媒体,拿显微镜狠狠地解剖了权健。一个个证据抛出来,举世哗然——天,这样一家公司年销售额将近200亿的公司,可能真是一家收智商税的保健品企业。

而且,这种保健品公司,收的最多的,是老年人的智商税,努力从孤独寂寞的老人腰包里,挖出他们的养老钱。

可以说,伴随着很多帝国式保健企业野蛮生长的,是一些老人、病人的血泪史。



马克思说过:历史发生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但是他忘了补充一句,以闹剧形式出现的第二次其实比第一次更悲剧。

三株口服液、蚁力神、中华鳖精......这些年,中国冒出了无数把疗效说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很多又在被拨开画皮之后,狼狈而去。

数据显示:一大半老年人买过保健品。多数老人被洗脑,更有老人明知被骗,却心甘情愿。

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

调查显示,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

在购买渠道中,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初看起来,中国保健品是建立在那些古怪传说的基础之上的。比如那些“以形补形”的食疗学说,你看核桃长得像大脑,吃下去能补脑,会变得无比聪明,智力大增……

这些东西有没有科学依据呢?一些学现代医学,或者是营养学的人,他们早就发表过研究声明说这些东西没有那么大的营养含量,但根本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看法。

但如果仔细研究,这个时代保健品文化的大行其道,与转型期空巢老人们的焦虑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更是息息相关的。

一定意义上,这些保健品公司,都是精通老人心理学的骗子。他们卖的神药千变万化,逃不开一个根本的逻辑——营销至上,引诱老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他们的陷阱,一步步掏空老人钱包。

贩卖亲情者有之。骗子们针对老年人一般是先打亲情牌,优惠牌,然后针对推销的产品大打疗效牌。

比如,不少保健品企业,对于老年人生活的场景非常熟悉,“进社区”是他们常用的渠道手段。与此同时,营销人员进入社区,往往一口一个“大爷大妈”,嘴甜温柔,让孤独的老人倍感亲切。甚至有的老人坦言,这些营销人员比自己的儿女都孝顺。



贩卖友情者有之。用开会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方法,被称作“会销”,他们多以公益健康讲座、免费体检、赠送礼品为噱头,邀请老年人参加,围着老人不停嘘寒问暖,让老人重新回归了某个组织,不再寂寞。



贩卖焦虑的有之。老年人对健康本就十分在意,“专为中老年设计”的定位,紧紧锁住老年人的需求,深耕运营,谋求盈利。

尤其是针对老年人腰腿疼、内分泌失调、睡眠不好等常见病症,保健品企业着眼小切口、大推广、强营销,往往吹得天花乱坠,让老人不知不觉落入陷阱,不能自拔。

在精心设计的骗局面前,很多老人一步一步地交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真相大白之后,老人们还不相信,甚至愿意继续被骗。

或许,正是这些老人们过得太寂寞、太渴望温暖,才给了这些骗子们以可乘之机!



保健品被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它的本质就是一种食品而已,根本不可能治病!


更应该关注的,或是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超过两亿老年人渴望温暖、渴望关爱、渴望亲情的心理需求。



或许,我们应该多向骗子学习,多关心、陪伴老人,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老人负责才能令自己安心。

而对于我们这些中年人来讲,有句话说的真实到有点残忍: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需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

一是哥儿几个一起约好,固定时间打打球,散散步,身体保持得棒棒的。将来可以在抱团中一起安度健康的时光,尽量不做失能老人,至少,要让那一时刻晚一点到来。

二是要利用自己还有奋斗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多攒一些钱,也多培养一些个人爱好。等老了,精神上就不至于一片空白!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