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酸味~转载自华夏中医
2019年04月26日 【健康号】 任广超     阅读 8609


提到酸味,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收敛作用,这是中医界的通识。但也不能因此束缚了思想,应该看到酸和收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即有一些酸味除了收,还能发。
首先就五行的归属来说,酸属木,于季节对应于春,而春季又是生发的季节,和收敛对不上号,因此我们认为酸味内部是应该分类的。初步可以分为“春酸”与“秋酸”。“春酸”是一种没有成熟的酸,“秋酸”是成熟以后的酸。前者比如乌梅,乌梅是未成熟的果实,还处于生长阶段,里面自然含有生发之气,所以说乌梅是有生发作用的。《本草崇原》曾述:“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李士懋先生认为一些病人的乏力懈怠是因为春升之力不足造成的,用乌梅丸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方以乌梅作为方名,说明乌梅在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至少也能说明乌梅与全方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春天之酸具有生发作用。那么“秋酸”是什么呢?是成熟果实的酸味。大部分果实是从酸到甜,成熟以后就不再酸了。但象五味子成熟以后还有酸味,这种酸名副其实的有酸敛作用,属于“秋酸”。可见同是酸味,因处于的季节不同,其作用方向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种酸似乎不能归属于“春酸”与“秋酸”的分类,如山楂的酸,表现出的是酸的腐蚀作用,我们常用它消食或减肥。通过这些分类我们知道酸味是不能用一个收敛概括的,还应该分析每味药的个性。
李阳波先生研究中医注重时间与空间,他在论述每味药物时总是提到药物得某方之味,某令之气(参见《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可见在先生的心目中,或许认为药物的味与空间方位联系较为密切,酸代表东方,苦代表南方等等;药物的性和时令关系比较密切,温对应于春天,凉对应于秋天等等。时间是一维的,温只能对应于升,凉只能对应于降,这一点没人争论,空间是多维的,所以古人对药物的味争论最多。比如我们刚才讨论的乌梅,尽管我们把它归入“春酸”,也不能说它就没有收敛的作用。有人就认为正是由于它的生发之气较强,才须要有酸敛来制约它,以达到平衡,这种解释当然合理,但要注意这种生发与酸敛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无法分离,在化学药物中,某种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组成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离子:口服稀盐酸帮助消化是用的氢离子,用枸橼酸抗凝是用的酸根,但我们无法把单独的一种离子拿出来,即使想要用氢离子帮助消化,也要同时把氯离子喝进去。想利用乌梅的生发之性时,酸收之性也喝入体内,只是由于配伍的原因,它表现的不明显,似乎可以这样总结:“春酸”以生发为主,收敛为辅;“秋酸”以收敛为主,生发为辅。不光酸味是双向的,别的味也一样,咸能软,用盐泡的青菜都打蔫了,是先能软的例子。可是做豆腐的用盐卤一点豆浆,液体能变成半固体,可见咸不仅能软,还能坚。《内经》中说酸能敛,咸能软只是举出事物的一面,留下一面让我们自己去发掘,而不是束缚我们的头脑。这样我们再看每一味药物就不是一条直线了,而是双向或多向的。
辨酸与涩我们经常把酸涩连称,好象这两种味的作用差不多,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但杨时泰曾把酸与涩做过一个对比,他认为“酸者,阴中之阳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涩者,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达其阳也”。初看起来,好像毫无根据的两句话,如果联系自然现象思考一下,就不能不佩服古人的高明了。我们知道有的果实在夏天成熟,有的在深秋成熟。在夏天成熟的比如苹果,是先酸后甜;在深秋成熟的比如柿子,是先涩后甜。苹果在春天生长,春天为阴中之阳,阳气正在壮大,总体来说阴的力量大于阳,所以“阳未能大畅以达其阴也”,这时苹果会很酸,随着阳气增长,到了夏天,阴阳双方的力量比较平衡了,果实才表现为甘味,甘为土味,是阴阳平衡,比较冲和的表现。柿子刚好相反,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在夏天,阳气旺于阴气,到了初秋阴气开始生长,但力量较弱,“阳中之阴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所以这是柿子很涩,到了深秋,阴气足以匹配阳气了,柿子才能变甜。既然酸与涩正好对称,那么酸应该有“滑”的性质,由“望梅止渴”这个词我们知道酸能生津,万物有水就能滑,所以阴盛于阳就会“滑”。而生柿子不仅不能生津,咬一口会让人觉得舌头都转不动,就是因为它阳气太多,阴气不足以平衡的缘故,阴气不足自然津液也少,当然会觉得涩。其实万物一理,在微观世界也是阴气盛就“滑”,阳气盛就“涩”。我们知道金属都有电阻,其阻力大小是和温度正相关的,温度越高(阳气盛)其电阻就增大,表现为“涩”;如果温度降低,电阻就变小,表现为“滑”。如果降到绝对零度附近,会变成超导体,表现为绝对的“滑”。我们中医虽然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但是用我们的理论也能得出与科学一致的结论,“科学”对电阻现象的解释是温度越高,原子振动的频率越快,电子就越难通过;中医的解释是,温度越高,阳气越盛,“阴气未能大畅以和其阳”,表现为“干涩”,电子当然不容易通过了。有点异曲同工吧。以前曾讨论过酸,分为“春酸”与“秋酸”,无疑本文说的与涩相对立的酸是指“春酸”,这种酸以生发为主,而“秋酸”以收敛为主,是不是与涩接近了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涩味虽然能固涩,表现出“收”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机理是因为干燥,不润滑了,避免了物质的流失,并没有象酸敛一样具有向内收的气机,因为前面说了,初秋果实还没有成熟,怎么能向里收呢。中医有个术语叫“酸甘化阴”,不知道出处是哪里,这个酸甘化阴的酸应该也是指的“春酸”,如果是“秋酸”,很难想象能够化阴。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任广超
住院医师
天津港口医院
普通外科,普外科
常见普通外科相关疾病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