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过后,如何抚平心理创伤
2018年01月11日 【健康号】 王学义     阅读 9768

在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等主办、北京纽瀚斯公司承办的首届创伤与慢病管理MTD研讨会在河北唐山召开。会上,专家们分享了应激与疾病的研究成果,并就心理创伤与应激障碍的评估、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业务探讨。

 

在唐山大地震中,媛媛(化名)的父母亲在这场灾难中双双罹难,不到6岁的她就此成了孤儿。之后,她离开了唐山,到了北京的亲戚家。上学、工作,媛媛一路走来,都是众人眼中的佼佼者。她以超乎常人的努力,让自己学业优秀,工作后也表现很出色。但是,她一直不太懂得怎么与人相处,内心很封闭,从小到大几乎没什么朋友。结婚后,也与丈夫感情疏离。就在前几年,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她,选择了跳楼自杀。

 

在首届创伤与慢病管理MTD研讨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凤池教授分享的这个案例让人唏嘘不已。杨凤池表示,这个女孩所面临的人际交往困难,以及最后走向绝路,正是在地震中遭受的心理创伤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导致的悲剧。

 

河北省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李幼东解释说,心理创伤主要是指由突发的或持续性的生活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生活事件可大可小,大如战争、地震、交通事故等,小如父母对儿童的冷漠等。心理创伤可使个体感觉到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和毁灭的威胁,导致人的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在她看来,早期的心理创伤(出生至15岁之前)可能伴随这个人的一生,对其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比如,创伤性事件造成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到当事人长大后的行为和决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心理创伤还会对成年期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地震作为重大的应激事件,还可能影响到人的心身疾病的患病状况。这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王学义教授领衔的应激与疾病的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印证。

 

据王学义介绍,20142~20157月,他们在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调查于1975729日至1977428日出生的职工,共1534人。观察经历38年后,唐山大地震对于人们的心身疾病的影响。研究对象分为:婴儿期暴露组,为1975729~1976428日出生于唐山、在婴儿期经历地震的人;胎儿期暴露组,即1976729~1977428日出生于唐山,为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人。对照组为未经历地震组,即1977729~1978428日出生于唐山,在母孕期和出生后均未经历过地震应激的人。

 

调查研究发现,婴儿期与胎儿期遭受地震应激,成年后患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和多种躯体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而且,经历早期创伤,且患应激障碍的个体,其认知也会受到影响,包括导致成年后视觉空间记忆下降,执行功能下降等。

在汶川大地震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很多亲历者都感到措手不及,惊慌恐惧,尤其是经历了丧亲的群众,往往一开始都不愿意接受事实。在四川绵阳,一位年轻的妈妈总是坐在倒塌的学校废墟前,一坐就是一天,像个石狮子,一动不动,任别人怎么劝,她都不走,说是要等她的孩子放学。事实上,因学校被震毁,她的儿子已不在人世。这位妈妈石狮般等候孩子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当时正参与地震心理救援的杨凤池的心里。

 

好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救灾预案,之后心理救援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地震救援中根本没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如今再回顾这段历史,很多心理专家对此颇感痛心。杨凤池强调,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一定要及时跟上,帮助受灾者摆脱应激障碍,抚平心理创伤。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介绍说,人们对创伤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4个不同的阶段。冲击期: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防御期:想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成长期: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在杨凤池教授看来,心理干预要尽可能地早,最好在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后、安置点建立之初就要介入。

 

李幼东指出,在进行支持性心理干预时,首先应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创伤情境,如在灾害发生后为灾民安排较安全的住处,借此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进一步的创伤和丧失。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创伤心理辅导时,首先要对被干预的对象进行心理评估,从认知、情感、行为这三方面界定其心理伤害严重程度,了解其心理创伤是一次性的、还是复发性的,情绪承受或应付能力。同时,要注意进行自杀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急性期应激障碍的个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面对受灾群众时,有的心理工作者会让他们回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杨凤池提醒说,这样的访谈好比让他揭开伤疤,只会加深他的伤痛,甚至因为伤口得不到处理造成再次的心理创伤。那么,怎样做比较合适呢?杨凤池给出的建议是,可让他回顾经历创伤时的感受,比如,问他这件事情发生后,你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你的感觉如何?你害怕和忧虑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舒缓和释放被压抑的情感。接着,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技术,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现状,理智面对现实,调整非理性认知,并学习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及利用外界资源来获得支持。也可以给予精神支持疗法、松弛疗法等,以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人有一种内在复原的本能。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受难者启动内心深处那份原始动力,走出灾难的阴影,更自信、平和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杨凤池表示,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短期目标,是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重新面对生活;而长期目标,则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水平,使其更加成熟,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王学义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精神卫生科,精神科
临床和科研工作有较高造诣,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康复训练有...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