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潜伏在你身边的乙肝病毒―浅谈乙肝病毒的防护
2019年11月19日 【健康号】 薄志远     阅读 9249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主要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疾病,是一种传染病。根据世卫组织估计,2015年有2.57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定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2015年,乙型肝炎导致约88.7万人死亡,主要缘于肝硬化和肝癌(图1)。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之一,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乙肝的传染源。乙肝病毒主要来源于乙肝感染的患者,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通常我们会用两个化验指标来标识乙肝感染者。一个是乙肝两对半检测(图2),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这个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乙肝的主要诊断依据。其中的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机体形成乙肝免疫保护,滴度越高,保护性越强。注射乙肝疫苗是形成抗体的有效手段。

      另一个化验指标是乙肝DNA(HBV-DNA)滴度检测。这个主要是指乙肝在人体内的复制情况,一般以科学计数法表示,滴度值越高,说明乙肝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也越强(图3)。

临床意义
    一般来讲,乙肝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唾液,尿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测出乙肝病毒,其中血液中病毒量最多,传染性最强。研究检测发现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滴度越高,其它体液病毒含量也越高,传染性也越强。而乙肝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后,其体液中的乙肝病毒就会被大大抑制,无法被检出,传染性就大幅度降低。日常生活中,大家听到的“大三阳”,“小三阳”,不是用来区分疾病的严重程度,而是对乙肝传染性的简单判断。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未经治疗的大三阳通常血液中病毒滴度很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小三阳是e抗体阳性,通常小三阳的病人血液中乙肝病毒滴度相对低,甚至检测不出,传染性相对弱。

    乙肝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能力强,在37摄氏度能存活一周,60摄氏度能存活10个小时,100摄氏度存活10分钟,简单的酒精,酒消毒无法灭杀。由于乙肝病毒存活能力强,感染者人数众多,导致很多公共场所中的设施和工具被乙肝病毒污染。有研究者对各类公共场所乙肝表面抗原污染情况做了调查和检测,包括宾馆家具,浴室、泳池、美发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候车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污染率基本都在10-30%之间。虽然乙肝病毒广泛污染公共场所,这种乙肝污染的病毒量很小,传染性不大,普通接触亦不会传染,因此不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
      乙肝具有多种传播途径,首要途径是母婴垂直传播,即母亲传给下一代。母婴传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经生殖细胞传播:乙肝病毒DNA序列可以整合进入卵细胞,然后传染给下一代。(2)宫内感染:乙肝母亲在怀孕期间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可以感染胎盘屏障从而感染胎儿,这个是导致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3)产时感染: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粘膜接触乙肝母亲的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等而被感染。(4)产后感染:新生儿口腔和消化道粘膜发育未完全成熟,可被乙肝母亲的唾液、乳汁等接触感染。母婴垂直传播是造成我国乙肝家庭聚集现象的主要原因,大约30-50%的感染者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乙肝母亲的血液HBV-DNA滴度越高,婴儿感染乙肝的机率就越高。有报道发现当母亲血液HBV-DNA超过2×106IU/ml时,母婴乙肝传播阻断的失败率达8-30%。其它影响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因素,如羊膜穿刺,分娩方式、胎膜早破,母乳喂养等影响相对较小。垂直传播还可以通过父婴传播的方式。父婴传播是指乙肝病毒通过精子细胞将病毒传给子代,或者经精液接触感染其配偶并由配偶再传给子代。父亲乙肝病毒滴度越高,子代感染乙肝的机率也越高,据报道,父婴传播的概率大约31.6%。
    乙肝也是性传播疾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乙肝感染者的唾液,精液,经血和阴道分泌物均可检测出乙肝病毒,研究明确发现人体可通过性行为感染乙肝。女方传给男方的效率要比男方传给女方为高,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也可感染乙肝。有报道显示夫妻双方一方是乙肝的,另一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转阳性的半年6%,一年是18.1%。患乙肝一方的病毒滴度越高,性行为次数越多,另一方感染的几率也越高。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经血液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乙肝患者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体液,故极微量的血液即可感染,注射0.0001ml即可引起发病。目前国家对献血者实施严格的乙肝表面抗原和HBV-DNA检测,因此正规途径献血和输血感染乙肝的风险已大幅下降。经破损皮肤或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不安全注射(毒品注射),另外公共场所修脚、纹身、扎耳钉、搓澡、共用牙刷,剃须刀等造成可能皮肤粘膜损伤的行为均有感染乙肝的风险。

    大多数人在新感染时没有任何症状。但也有些人会出现急性病症,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少数急性肝炎患者会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进而会导致死亡。大部分感染乙肝的患者经过急性期后病毒会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但部分免疫功能不全、或者感染病毒量多(接受乙肝感染的血制品)的会转化呈慢性感染,这部分病人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6岁以前的婴幼儿因免疫系统不健全,30%-50%的感染患者会转为慢性感染。母婴垂直传播的造成的乙肝感染特别容易慢性化,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婴儿中有80%-90%转为慢性感染。而在成年阶段获得的感染导致慢性肝炎的病例不到5%。
    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预防办法。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获得乙肝疫苗接种,出生后0、3、6月的乙肝疫苗注射大大降低了目前婴幼儿的乙肝感染率。2015年,五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估计已降低到1.3%,这可归因于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具体方法是:对未感染乙肝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然后在出生后1、6个月接种第2、3针疫苗。对乙肝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12小时内注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新生儿可接受乙肝母亲的哺乳。在出生后1、6个月接种第2、3针疫苗。此种阻断方法可有效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阻断率在90%以上。对于血HBV-DNA滴度超过106IU/ml的孕妇由于宫内感染导致母亲传播阻断失败的几率明显增高,失败率达8-30%,目前可推荐在妊娠中后期(孕第24-28周开始)进行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推荐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其中替诺福韦耐药率低,降病毒速度快,选择更佳。抗病毒治疗可在产后停药,停药后要监测肝功能和乙肝DNA,产妇可进行正常哺乳。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均可被分泌到乳汁,且剂量较低,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安全数据,暂时各大乙肝治疗指南中均未推荐哺乳期抗病毒治疗。
    意外暴露后的预防办法:对已接种正规乙肝疫苗且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可不需要特殊处理。对未接种乙肝疫苗或者接种过,但乙肝表面抗体<10IU/ml或乙肝表面抗体不详的,应立即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20ug乙肝疫苗,立即检测乙肝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则在1、6个月后再接种第2、3针,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后面不需要再接种。
    密切接触乙肝人群预防守则:家庭内成员有乙肝感染者,首先其它家庭成员应检测乙肝两对半,如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则应立即正规接种乙肝疫苗,如抗体阳性,则不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应避免公用剃须刀,牙刷,毛巾,指甲刀等容易导致黏膜破损的器具。同时要明确乙肝感染者HBV-DNA水平,如大于106IU/ml说明感染者有较强的传染性,家庭成员防护应更严格。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传播,因此分餐和碗筷隔离没有必要,但建议就餐夹菜可使用公筷制。夫妻一方是乙肝感染的,建议夫妻生活时使用安全套。对于有多个性伴侣且不清楚对方是否是乙肝感染者的,建议使用安全套预防。乙肝父母或祖父母可以放心看护小孩,但要避免乙肝感染者的唾液,血液等体液接触小孩的伤口。6岁以前的小孩免疫系统不健全,因此感染乙肝后容易慢性化,为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成年人免疫系统健全,再加上乙肝疫苗的保护,即使感染乙肝后大部分人能清除病毒,不会慢性化,危害较小。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薄志远
主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
肝胆外科
肝胆胰脾常见疾病的诊治,包括肝癌,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胆囊癌,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