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做好个人防护抵御奥密克戎
2022年04月08日 【健康号】 李思毅     阅读 8280

奥密克戎相对前几代新冠病毒,毒力减弱,但传播能力更强,身处在疫情期的上海,可能我们周边环境均存在病毒。近期新冠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即使在足不出户情况下,仍有很多人被感染。病毒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把社会最基础单元格防护好,避免疫情扩散。

病毒是由携带者播散到周围环境,可以漂浮在空气中,或沉降附着在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键、电梯扶手、地板、快递包装袋,甚至团购的食品表面。病毒可以通过口、鼻、眼睛这些有黏膜的部位进入身体,也可以沾染在皮肤表面。但皮肤有较致密的保护屏障,很难直接进入身体,但可以通过手的碰触进入眼、口、鼻。

病毒进入身体是否就会被传染,这取决于接受病毒的量和机体的免疫机能。在病毒浓度高的区域呆的时间越长,眼、口、鼻缺乏有效保护,机体有系统性疾病、年老体衰、过度疲劳等情形,被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哪些区域是危险环境?阳性人群聚集的环境,密闭空间,比如:电梯。实际上,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哪些人是病毒携带者,因此,应该认为周围人群均存在风险,要尽可能避开所有人群,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建议2米以上,尽可能避免进入密闭不通风的公共区域,比如电梯轿厢,低楼层爬楼梯就好。公共通道经常开窗通风,降低空气环境病毒浓度。在公共场所尽可能少直接触碰周围环境,如果必须触碰,尽可能减少触碰面积。比如进电梯,用牙签或纸巾触碰开关,如果没这东西,就用指甲尖轻触。养成左右手分工的习惯,比如在外固定用右手接触干净区域,比如手机、钥匙、衣物、身体、随身携带的干净物品等,用左手接触可能污染的外来物,比如门把手、按键,未经消毒的快递包装等,避免左右手交叉污染。

出门尽量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重点保护眼、口、鼻。出门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不要摘下来!公共场所不要吐痰打喷嚏。建议医用外科口罩或N95或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口罩尽可能贴合脸。戴上眼镜,避免揉眼睛。最好戴防护镜,防护镜用后酒精消毒。外衣最好选择表面光滑材质的,比如皮衣,不要穿毛衣之类容易吸附漂浮物的衣物,衣服袖口要收紧。鞋最好选择外形光洁的皮鞋。帽子也可以戴上。总之,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去高危区域,要戴手套,有条件的可以穿防护服,但穿防护服有一定技术要求,需要培训(自行上网搜个视频学习下),特别是用后脱防护服过程。使用不当会造成自己或家人被病毒污染。脱防护服时,一定时刻提醒自己,防护服外侧面都是污染区,脱的时候由内向外卷,避免外面接触皮肤或衣物。先脱防护服再脱手套。脱手套也是避免外侧面触及皮肤。外出回家,进门前最好用酒精消毒双手,再碰触门把手,入门后香皂洗手洗脸,然后脱掉外衣挂出去晾晒或清洗。记住,奥密克戎可在物体表面存活1周左右,在皮肤存活1天。

要划分居家环境的清洁区、缓冲区和外界的污染区。比如居家一段时间,家里一切安好,说明家庭环境及物品是安全可靠的,家门以内区域为清洁区,没有病毒。即使有,量也是微乎其微,不产生危害。如果同楼层所有人都没有感染,那么家门口附近区域为缓冲区,或相对清洁区域,入门前手的消毒,快递物品消毒,更换鞋子等操作就在这个地方进行。如果同楼层有阳性人群,家门口就是污染区,缓冲区只能退缩到门内,把家里玄关划为缓冲区,这个区域放置消毒物品,作为屋内屋外人和物品消毒交接通道。平时自己做好缓冲区的地面和墙面消毒。缓冲区之外区域都是污染区,包括楼道地板、电梯门、按键、防火门、门把手、楼道窗户以及楼外所有区域,污染区必须假定有病毒存在。污染区由公共部门消毒。所以,在疫情爆发期间:第一,管好自己和家人,尽可能减少外出,最好足不出户;第二,尽可能避免非必要快递或团购,任何进家门的物品和食品表面都可能被沾染病毒。病毒看不见摸不着,物品和食品很难全面消毒,而且在特殊时期,家里一般没有足够医用酒精,经不起消耗。明智的选择是减少采购频次。

做好以上防护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力。足够营养饮食,补充蛋白质,鸡蛋、牛奶、牛肉、水果,补充维生素C。如果家里食品储备不宽裕,也不是问题,计划性合理使用。生活用品肯定是不缺的,因为除上海地区外,全国其他区域都在正常生产工作,物资保障不会出现问题。改善睡眠,避免熬夜,放宽心态,减少焦虑,休息好,适当运动,也能很好保持机体免疫力。

阳性了怎么办?根本不用紧张,绝绝绝大多数能自愈,只需对症、多喝水、躺平、休息好,观察,不需要做太多。

祝大家安好、安心,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克难关!

李思毅
2022年4月8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李思毅
主任医师/讲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
擅长口腔颌面头颈良性、恶性肿瘤外科治疗,尤其擅长复杂晚期恶性肿瘤根治手术,颅底肿瘤外科,早...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