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炎症性疾病中医效果很不错—转载于健康报
2018年07月14日 【健康号】 王金海     阅读 7686

外科炎症性疾病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它贯穿了大部分外科疾病的全过程。在近日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外科炎症性疾病论坛上,专家就炎性乳腺病、亚甲炎等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学术交流,以期更好发挥中医药治疗外科炎症性疾病的优势。

非哺乳期乳腺炎 不手术能治愈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  张董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中医科王金海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一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包括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及乳腺脓肿为主要表现,甚至形成乳腺周围瘘管或窦道。主要包括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

  西医治疗多以手术或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我们通过对近一年400多例临床病例的总结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可以不手术达到治愈的效果。本病临床分为急性期、脓肿期、肿块期、瘘管期、恢复期等五期。根据临床分期不同,治疗方案有异。

“急性期

  特点:起病急,乳房出现结块、红肿、疼痛,多出现在发病1周内。若能及早就诊,中药口服加药膏外敷即可治愈。一般为疗程1~2周。

  治则:疏肝清热,活血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当归12克、白芍10克、川芎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山栀6克、天花粉10克、牛蒡子15克、连翘15克、甘草6克。

  外用:芙蓉膏(芙蓉叶、黄柏、黄芩等)。


“ 脓肿期

  较常见的一个阶段,也是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成败的关键时期。若能在脓肿期有效控制病情,则脓肿治愈,病情缓解。若脓肿期控制欠佳,则出现多发乳房窦道、瘘管,经久不愈。脓性分泌物在乳腺中波及其他象限,则引起其他部位的新发病灶。

  特点:乳房脓肿,色红或不红,表皮波动感,部分脓腔位置较深,表皮可无明显波动,超声下可见液性暗区。

  治则: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皂刺10克、穿山甲5克。

  外用:芙蓉膏。

  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超声检测为基础,选择波动感最明显处或超声定位脓液聚集处作为穿刺点,超声引导下穿刺针进行穿刺,有落空感后或超声明确针道进入脓腔后给予负压抽吸,另一手辅助轻度按压脓肿周围组织,促使脓液充分被抽吸,脓腔内负压为止。穿刺抽脓完成后,局部给予垫棉绑缚。操作时将纱布展开平摊后折叠成团块压于穿刺后脓腔最凹陷处。为保证压迫效果,纱布压迫皮肤范围不宜大,压迫后保证所用纱布最高点高于乳房平面5mm以上。使用医用胶布适当固定,外用胸带加压包扎,包扎后可看到压迫之纱布高于乳房平面。

  我科采用“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配合中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患者数十年,临床疗效满意。和传统手术切开排脓法相比,具有病程短、微创、不需住院、花费低、乳房毁形小的特点。

“ 肿块期

  特点:乳房部肿物、肿块大小不等,个别可达10厘米以上,形态不规则,质地硬韧,边界欠清,常与皮肤粘连,大多无明显红肿。

  治则: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药:阳和汤方加减,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

  外用:复方化毒膏配合铁箍散软膏。


“ 瘘管期

  特点: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房窦道、瘘管,时愈时发,局部有僵硬肿块。

  治则: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党参10克、黄芪10克、川芎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芷8克、皂角刺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外用:朱红膏纱条。


恢复期

  特点:浆细胞性乳腺炎已痊愈,脓肿、肿物消失,窦道愈合。超声下无明显异常表现。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益肾通络。

  方药: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墨旱莲10克、紫草15克、夏枯草10克、莪术12克、僵蚕6克、白花蛇舌草10克、生山楂8克。

  疾病痊愈后,为预防复发,可继续口服中药1个月。根据我们对本病流行病学资料的统计结果,2/3的患者在发病前有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异常,属肝郁不舒范畴,加上本病在现代医学认为和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故采用疏肝健脾益肾之法调节自身免疫异常。


痛风性关节炎可分三型治疗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崔公让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血液中尿酸盐含量过高,尿酸盐在关节周围沉积而引起关节破坏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临床中,我们以中药内服为主进行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湿热血瘀型:关节红肿疼痛,皮肤发红、发热,组织肿胀,全身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尖红,苔黄厚,脉数而有力。治以清热解毒,化瘀祛湿。药物组成:茜草30g、泽兰15g、赤芍15g、金银花30g、玄参15g、两头尖12g、金果榄15g、大黄10g、甘草10g。

  血瘀型:关节发紫发暗,疼痛肿胀减轻,组织发硬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数。治以化瘀通络为主,药物组成:茜草30g、泽兰15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0g、水蛭15g、防己15g、大黄10g、甘草10g。

  脾虚血瘀型:此型多见于久病反复发作的病人,面色黄白,体质虚弱,关节疼痛较轻,肌肉僵硬较重,舌质多淡,苔薄白,脉多细数。治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药物组成:八珍汤加茜草30g,泽兰15g,赤芍15g,两头尖12g,金果榄15g,大黄10g等。

  对于还有血压高、血糖高及冠脉供血不足等患者,根据具体情况配合西药治疗。同时戒酒,少食含嘌呤高的食品及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在病变恢复期可酌情增加活动量。病变急性期,局部采用冷水浴;恢复期,采用温热水浴。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可得到缓解。


治疗亚甲炎 分清甲亢与甲减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  夏仲元


  亚甲炎以突发甲状腺肿痛、发热,伴有甲状腺功能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虽然本病有自限性,但一般病程为6~12个月,永久性甲减发生率在10%左右,尤其是患者局部症状和全身表现明显,因此需要积极治疗。目前认为亚甲炎的病因主要与病毒感染相关,中医药治疗可以发挥抗病毒等方面的优势。

“ 外感伏邪为病因

  中医把亚甲炎称之为“瘿痈”。“瘿”通指甲状腺疾病,“痈”指其具有局部肿痛之特点。一般认为,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风火,火郁痰凝阻滞颈前所致。因此,我们提出了亚甲炎发病外感伏邪致病论的观点。

  亚甲炎属于中医热性病、急性病范畴,起病时患者发热明显,多为中度发热和高热,但区别于普通外感:1.感受外邪但非及时发病,病人发病前常有感冒史,间隔一段时间才出现亚甲炎,有一定的潜伏期和时间窗。2.病邪由内而发,初期即见高热,肺卫症状不突出,伴有肝火肺热之证候,如急躁怕热、热退仍心慌脉数、咳嗽等。3.症状表现有一定周期性,如发热多从午后开始至早晨烧退,发病在夏秋季多见。4.病情反复缠绵,甲状腺肿痛常由一侧发展到另一侧,有一定的复发率,病程相对较长。

“ 初期治疗很关键

  亚甲炎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强调分阶段论治和内外合治。亚甲炎初期甲亢阶段是治疗的重点和关键,对缓解病人的痛苦和缩短病程、预防甲减的发生至关重要。此阶段中医治疗宜疏清并重、表里同治,可酌情选用疏风透达、清热降火的中药,佐以滋阴散结之品,如牛蒡解肌汤、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升降散等加减。我们曾系统观察了自拟中药方治疗亚甲炎100余例,取得了满意疗效。除口服中药外,配合中药紫色消肿膏外敷,对缓解患者的甲状腺肿痛更为有效。亚甲炎后期的部分患者进入甲减阶段,中医药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方选益气养阴之生脉饮和补中益气汤加减,常加入仙灵脾、仙鹤草等药物。

“ 中药治疗有优势

  中医药治疗亚甲炎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其确切疗效情况如何?我们发表的一篇SCI文章曾对2013年以前国内发表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甲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篇,病例1360例。研究结果显示,在退热、缓解甲状腺疼痛、恢复血沉、改善甲功、预防甲减方面中药疗效与西药相当;在消除甲状腺肿大、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西药。中药西药合用则在恢复血沉、改善甲状腺功能方面与单用西药相当;在退热、缓解甲状腺疼痛、消除甲状腺肿、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用西药。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王金海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中医科
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近20年,擅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脑梗死,脑梗死后遗症,眩晕,头痛等神经系统...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