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认知行为疗法(CBT)有哪些特点?
2018年07月10日 【健康号】 罗诚     阅读 8028

尽管有很多理论都强调治疗的认知方面,但是认知治疗(简称CT)特指阿仑·贝克(Aaron Beck)的工作。它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一样,并吸收了理性情绪疗法的优点和基础技术,都是主动的、指导的、有时间限制的及结构性的,都强调信念系统和思维在决定行为和情绪中的重要作用。认知治疗的焦点是,了解歪曲了的信念并应用技术来改变不适当的想法。在治疗过程中,认知治疗将注意力放在当事人没有意识到的思想和信念体系上。认知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工作,帮助当事人理解歪曲的信念,提出改变这些信念的方法上的建议。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罗诚

认知治疗的理论主要由三个类理论衍生而来:首先是现象心理学的研究,它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观点最初在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中出现过,也在阿德勒、霍妮以及沙利文等人的著作中显而易见。第二个主要影响来自康德和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和深层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成无意识过程(初级过程)和意识过程(次级过程),对贝克的自动思维和歪曲信念的概念有一定影响。最后,认知心理学在近代的发展也对认知治疗的产生造成了一些冲击,他完全接受认知科学的核心内容并吸收其中加以提炼。第三,认知治疗的技术也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多种心理治疗理论的方法。借鉴了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侧重提问和强调当事人自身体验的检查方式;像精神动力学一样深入发掘和分析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前意识认知以及内心冲突的技术;采用会谈结构、日程安排、目标制定、假设验证、家庭作业布置等是借用了行为治疗的方法。

相对于心理动力和存在--人本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从整体上看,认知疗法有以下一些特点:

1)限时、短程。认知治疗的疗程一般为治疗师与当事人接触交谈15-24次,开始为每周1-2次,以后每周或两周一次,结束治疗前每2-3周一次。这样,总的治疗持续时间为3-4个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2)结构化会谈。认知治疗的会谈一般为结构化的,即每次会谈一般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当事人复习回顾自上次治疗以来当事人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及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哪些症状有好转,哪些还没有变化,哪些症状加重了。然后,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针对某一目标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作为本次治疗会谈的重点。最后在治疗会谈结束前,进行本次会谈的小结,并安排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总之。每次会谈均根据一定的“议事日程”来合理地分配会谈的时间。

3)以现在为中心和问题取向。治疗师和当事人在整个认知治疗过程中均围绕着明确和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而不是追究当事人很早以前的病史。

4)平等合作的治疗关系。同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一样,治疗关系在认知治疗中也很重要,当事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为合作、平等和互助的模式。治疗师的角色是积极和指导性的,虽然有时给予一些说教,但主要的任务乃是帮助当事人明确和解决问题。

5)苏格拉底式对话。认知治疗的主要技术特点便是苏格拉底式对话,治疗师并不对当事人的困境提供答案,也不和当事人争辩,而是通过提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当事人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认知错误,动摇原有的不恰当想法,接受可能的解决方法或矫正其错误观念。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实质是关注思考过程本身。

6)家庭作业。与REBT类似,认知治疗在每次治疗会谈的间歇期,都会给当事人适当布置一定量的作业,目的是为了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和练习新的认知结构,巩固会谈的效果。

7)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行为治疗和REBT一样,认知治疗的临床实施过程是按照实验研究的方法学来进行的,即治疗过程中包括资料收集(当事人的问题、想法、态度和行为等)、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现实性检验)和结果评价。正是由于采用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使认知治疗的疗效研究得以进行,也有利于认知治疗的推广。

一、人格理论

(一)人性观

对认知治疗者而言,人类是思考的生物,在想法上可以是合理或不合理的,谬误的或现实的。帕特森等认为,“认知治疗是奠基在这一常识性的想法上,认为人们有关他们自己的想法及所说有关自己的话--态度、想法及理想--都是相关且重要的。”

所有的认知治疗者都赞同人们对经验的想法决定了他们对那些经验的感觉和他们将会有的行为。艾利斯和贝克等都断定:内在对话决定对压力事件的反应。

认知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和行为的重要作用,个人对某情境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大部分取决于他对该事件如何理解、解释并赋予意义。它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个体没有觉察的自动思维在人格发展中更是作用重大。这些思想是个体的信念和认知图式的一个方面,它影响个人如何做决定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心理障碍是由于认知过程的歪曲和不正确的思维造成的,是它们带来了个体生活的不快乐和不满足。

认知治疗认为心理障碍的原因是生理、环境、社会等因素的结合,而且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不是某个单独的原因引起的。虽然人们可能有生理性易致病的先天倾向,但是,他们对特定的压力源作出反应。还是会受后天学习经验的影响。有时儿童期的事件也会引起以后的思维歪曲。经验和训练的缺乏也会引起思维的无效和不适当,例如不合理的思维和不正确的假设。在压力下,如果个体把环境预期知觉为威胁性的,他们的思维就会歪曲。不是认知的歪曲本身引起了心理障碍,而是它和生理的、环境的、心理发展的因素结合造成了心理障碍。

现象学观点理论上,很多人认为贝克最大的贡献在于,重新将个人经验带回正统的科学研究之中,这是对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模式和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模式的修正。这一修正,将理论的焦点从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转变为内在决定论或现象学途径。内在决定论和精神分析模式不一样,不是建立在生物驱力或潜意识动机上,而是建立在“个人建构自己的经验上”。这种观点的意义之一是“当事人的信念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假设最先由凯利提出,然后由艾利斯发扬光大。另外,当事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处理,不用解析,而是用问题来完全理解当事人的观点。尽管通过潜意识或防御机制等建构的询问可以找到一些资料或信息,但如果有办法利用当事人的自我报告,也可以利用这种自我报告做一点事情。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简单明了。

二、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

贝克关于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二认知治疗师认为个体的信念在儿童期开始形成,在一生中发展。早期儿童经验引起了对自己和世界的基本的信念。一般情况下,早期儿童经验受到父母的支持,带来如“我很可爱”、“我有价值”的信念,这使他们到成年后对自己有积极的信念。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过去有消极的信念、如“我不可爱”、“我无能”。这些经验与被批评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一起,影响了个体的信念系统。消极的经验如被老师嘲笑,引起诸如“如果别人不喜欢我做的事情,我就没有价值”的思维。这些信念会成为个体的基本的消极信念图式。

(一)负性自动思维

负性自动思维就是贝克情绪障碍两层次模型的表层,能为当事人所觉察,是贝克的认知理论的重要概念。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一旦被激活,便有大量“负性自动思维”产生。“负性”是指这些思维总是和不愉快的情绪有关,“自动”是因为它们突现于人们脑内,不是周密推理的产物。负性自动思维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事件的消极解释。情绪障碍的发展.又使负性自动思维更加频繁和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负性自动思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脑内;(2)它的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3)它随时间、地点而有变化,能为意识所察觉,具有认知过程的特征,为临床表现的一部分;(4)它貌似真实,因为它由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派生而来;(5)它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6)它存在时间短暂,但力量很大,并且不能由自己意愿选择或排除;(7)它蕴涵着认知曲解,而当事人却信以为真,不认识它是情绪痛苦的原因。

(二)认知图式

个体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的,他们对人、事件和环境有什么重要的信念和假设,这些组成了他们的图式。贝克认为,人们从童年期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常不予表达,在其后的生活中继续得到修改和补充。并且人们倾向于选择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忽略无关的、不一致的信息,并依据图式理解现实,做出判断和预防事件的后果。

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协调理论,人的脑内存储着以往的抽象的经验图式,包含了我们的观点、信念、态度等。如果一个新的情境在外部世界出现,大脑会按原先的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其意义,并按本人的态度和期望进行评价。假如我们以挣钱多少来判断成功与否,那么,当一项新工作的工资比目前的高,评价将是积极的;但如果新工作的工资很少,就和自我价值概念相冲突,接受这一工作意味着自我价值降低,于是,我们可能拒绝这一工作,继续去寻求高工资的、和大脑储存的假设相一致的工作。这告诉我们,我们评价事件、处理事件时,总是采用适合自己认知假设的方法。

问题在于,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比如,一个人抱着一种消极的自我图式,认为自己不善于演讲,那么即使他的一次演讲群众报以热烈鼓掌,他也不相信自己取得了成功。因为图式排斥与它不符的经验。当人们消极的期望与积极的现实相矛盾时,过去的经验往往获胜。假如认为自己有价值,就必须把所有的事都做成功,这种假设可能导致行为的高质量操作,但也造成了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敏感,一旦受挫则易于产生消极情绪反应。贝克认为,抑郁患者早年形成的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已不再经过意识审查,可认为存在于潜意识内(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初级过程),使他们倾向于过多地采取消极的评价和解释事件的方式,构成了抑郁的易患倾向,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它们通常不予表达,是潜在的假设,但它们却支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以此为基础,贝克把功能失调性假设分成于两类,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表现标准)、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这种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是人们评价生活事件、赋予经验事实以特殊意义,以及主宰人们处理事情方式的基础,是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

(三)认知歪曲

有情绪障碍的人倾向于犯“独有的逻辑错误”,以扭曲的方式来看待客观事实。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的病因起源于普通的心理历程,例如:歪曲的思维方式,根据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妄下不正确的推论,以及未能分清幻想和现实等。以下是常见的八种认知歪曲;二分法的思考、选择性抽取、专断的推论、灾难化、以偏概全、乱贴标签、夸大和缩小、个人化。找出自动想法以及辨识出隐含在其中的歪曲的思维方式,在认知疗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事人容易在思维中存在一致性的歪曲,治疗师要帮助当事人找出这些歪曲的思想。

1)二分法的思考:一件事要么是全然成功,要么就是彻底失败。例如,一个学生说“除非我考试得第一名,否则就是失败”。这样,即使得了第二名或者第三名,也都成了失败。这就是我们的“全或无”二分法思考。

2)选择性抽取;有时个体抽取一个事实或者观念,以支持他的抑郁和消极的思维。例如,某位年轻的女性买了件新衣服,很多人都夸她的新衣服很漂亮,但她的另外一个朋友却说不喜欢她的新衣服。这个意见让她郁闷了好几天,并最终不再穿这件衣服。

3)专断的推论:没有充足及相关证据便任意下结论。专断性推论有两种:读心术和消极预期。读心术是指我们似乎知道别人对我们的想法。例如,一个人说朋友不再喜欢他了,因为他发现朋友不再和他一起购物。实际上,这个朋友不和他去购物有好多其它可能的原因。消极预期是指个体相信有什么坏事可能会发生,尽管目前没有什么证据。一个女性预期自己考试会失败.而实际上她准备得很好。这个失败的推论和消极预期,是事实不支持的。读心术和消极预期都是没有注意事实,或者歪曲实际资料,而得到了消极的预期。

4)灾难化:个体把一个事件夸大使之变得很可怕。例如,某个成功的公司经理即将在公司的会议上进行工作汇报,但他却执著地想着他将会汇报得一团糟,让公司失望,并最终丢掉工作,变得穷困潦倒。

5)以偏概全:个体以少数的消极事件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例如,一个高二学生总结说:“因为我在第一次考代数时没有考好,所以说明我不会数学。”这样,很少的消极事件带来的消极经验会被概括为一个规律,并影响到未来的行为。

6)乱贴标签:根据过去的不完美或过失来决定自己的真正的身份认同。一个人有几次和熟人交往比较笨拙,他就总结说“我不善于交际,我有社交障碍”,而不是说“我和某位同事说话时感到笨拙”。这样对自己乱贴标签,个体就形成了对自己个性的错误的感觉。

7)夸大和缩小:个体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偶尔出现的一次失误,如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就觉得不得了,别人要把他看成无用的人,当然这也是一种过度引中。而在个体做成一件事时,他又觉得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8)个人化:当事人把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事件看成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一出门旅行,总会下雨”,“我每次去购物中心,总是遇到堵车”。“人不会引起下雨或塞车,这些事件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且,如果仔细询问,会发现并不是每一次他出门都下雨,也不是每一次他购物都遇到同样程度的塞车。例如,塞车每天集中在一个时段,如果你选择在那个时段出门,你就可能遇到较多的塞车。

以上这些认知歪曲是比较常见的,如果发生频繁,这些认知歪曲会引起心理压力或障碍。从一个行为中得到推论或结论是人类的重要功能。如果个体经常认知歪曲,他就无法完成这个活动,就会产生抑郁、焦虑和其他障碍。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想法的关系,常常可以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罗诚
主任医师/教授
云南省精神病院
精神科
A精神医学:情绪不稳双相、幻觉妄想分裂、抑郁焦虑、强迫担心、烦躁易怒、行为怪诞、紧张害怕、...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