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的功能学分类
2018年08月16日 【健康号】 曾凡俊     阅读 7646

  垂体腺瘤按照功能学分为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再进一步分为生长激素2催乳素2促甲状腺素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族、性激素族和未分类腺瘤4大类。这种功能性分类法结合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血清内分泌学及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对形态学有深入认识,并与临床表现、生化改变及预后判断密切相关。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曾凡俊

  正常垂体前叶有5种不同功能的腺细胞,其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生长激素占50% ,主要分布在垂体两侧翼;催乳素占15% ~20% ,分布在两侧翼的后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占15%~20% ,分布在前叶的中央区;促甲状腺素占5% ,分布在中央区正前方;促卵泡生成素2促黄体生成素占10% ,弥漫性分布,遍及整个垂体前叶。

  各型单激素垂体腺瘤发病率大致符合上述规律。功能分类法中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简便、可靠,能与临床表现及血清激素水平相联系,已成为垂体腺瘤(特别是功能性垂体腺瘤)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有助于内分泌症状的解释,而从内分泌症状也能较可靠地推断垂体腺瘤的类型。有研究表明,内分泌症状与激素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间的吻合率达77%。

  随着多激素垂体腺瘤在垂体腺瘤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组合形式不断增多,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所有垂体激素对正确诊断多激素垂体腺瘤很有必要。通过电镜观察垂体腺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可了解有关肿瘤细胞器、分化程度、内分泌合成活性及细胞衍化的改变。许多与诊断相关的形态学特征在超微结构水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显示细胞颗粒的形态学,也提供一些辅助性的特征,如分泌颗粒的数量、分布,不同垂体腺瘤的细胞器、线粒体以及各种垂体腺瘤亚型的特有征象等。

  因此,当遇到免疫组化染色表现型与临床表现不相关的病例,或由于染色出现特殊形态时,有必要进一步作超微结构分析,区别各种亚型,以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在条件允许时,尚可应用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不仅能够在超微结构水平对垂体激素进行定位,而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免疫组化。

  总之,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血清激素测定及电镜超微结构相结合的功能分类法对垂体腺瘤进行分类诊断,有助于研究和了解垂体腺瘤的发生和生物学行为,也有利于预后的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曾凡俊
副主任医师
西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外科
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高原颅脑火器伤和创伤性脑水肿的诊疗,锥体外系疾病的外科治疗。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