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新血脂管理指南:这四类人群要重点筛查血脂
2023年06月15日 【健康号】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阅读 378

作为危害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长期高脂血症可引起心梗、脑卒中等严重疾病。近期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指出,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等四类人群是血脂筛查重点对象,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高血脂,即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甘油三酯和(或)总胆固醇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李振并主任表示,高血脂与高血压、高血糖并称为“三高”,是危害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长期高脂血症可引起心梗、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人被“高血脂”所困扰。据《羊城晚报》报道,有近13年糖尿病史的黄先生(化名)常肆无忌惮地胡吃海喝、熬夜、抽烟等。一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和朋友聚餐,鸡蟹煲、鲍鱼、生蚝、大虾、啤酒……意犹未尽的他们还去宵夜烧烤。结果第二天,黄先生就因头晕、左侧肢体无力被紧急送医。检查发现,其血液呈“酸奶样”,甘油三酯较正常值高16倍。医生结合病史,诊断为长期高血脂症导致颅内血管动脉硬化堵塞,引起了急性脑梗死。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5A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振并:“牛奶血”、“酸奶血”在医学界又称为乳糜血。高脂食物中的脂肪进入人体后会经消化、吸收,转化为细小的乳糜微粒进入血液。当长期摄入过多脂肪,超出消化系统分解能力,乳糜微粒密度就会超标,令血清颜色从淡黄色变为乳白色,质地也会变得更加黏稠,脂肪代谢受阻,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进而诱发心梗、脑梗、下肢血管栓塞等严重血栓事件。

  新版《指南》:四类人群重点筛查 首提“超高危”概念

  李振并主任指出,大部分血脂异常患者平时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多为常规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患者因出现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才得以确诊。因此,提高血脂异常知晓率控制率,对降低严重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至关重要。

▲ 高脂血症可诱发脑卒中

  近期,《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正式发布,与2016年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有诸多变化。根据新版指南,四类人群要注意重点筛查血脂,在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基础上,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这四类人群包括:

  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

  2、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3、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新版指南还首次提出“超高危”概念,将发生过2次及以上严重ASCVD(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且合并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分类为超高危群组,需执行更严格的干预控制标准。

  此外,新版指南还有其他一些变化,如原先20至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新指南建议改为了2年至5年测一次;新增儿童血脂检查;调整了不同风险人群的血脂标准等。

  血脂健康管理 一级预防很重要

  李振并主任结合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表示,高脂血症形成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和年龄因素等,年纪越大,胆固醇代谢的能力逐步降低;而外在原因更不容忽视,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科学降血脂,要先调整生活方式,做好一级预防,日常应做到以下几点:

  1、限制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食物胆固醇摄入控制在300毫克/天以内,适当多吃果蔬全谷物。

  2、合理运动,每周至少3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健走、骑自行车等,每次最好持续30分钟以上。有心脑血管病史者需严格遵医嘱适量运动。

  3、戒烟,避免二手烟。

  4、减少饮酒。

  5、规律作息,长期熬夜可因睡眠不足导致内分泌异常,从而诱发脂代谢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6、保持心态平和,学会给自己减压。

  李振并主任提醒,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脂异常危险程度、个体化特点及药物调脂机制等进行全面评估,选择药物、手术以及脂蛋白血浆置换等不同治疗方法,综合干预并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