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和治疗
2018年12月20日 【健康号】 李奇     阅读 8966

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和治疗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持续显著高于正常值,并出现以性腺功能减退、泌乳与不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1、生理性:排卵期、妊娠期、哺乳期、过度体力运动、低血糖、睡眠后期、精神创伤、新生儿期(出生后2-3月)等均可引起泌乳素生理性升高,大多数泌乳素轻度升高(<100ug/L),并可恢复正常。


  2、药理性:雌激素(包括口服避孕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吩噻嗪类抗精神药(如氯丙嗪、奋乃静);西咪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静脉用药;维拉帕米、利舍平(利血平)等心血管药;甲氧氯普胺(胃复安)、阿片制剂以及某些影响泌乳素分泌尚不为人熟知的新药促进泌乳素分泌。


  3、病理性:主要是各种引起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的疾病,包括下丘脑病变,各种垂体疾病包括泌乳素瘤、GH瘤(肢端肥大症)、ACTH瘤(库欣氏病)、空泡蝶鞍综合征、垂体柄病变等,颅咽管瘤,脑脊髓辐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一些非内分泌疾病,如足以引起传入神经兴奋的胸壁病变与脊索疾病,慢性肾衰竭,严重肝病等。


  4、特发性与巨泌乳素血症:不属于上述四类而原因未明者。有的患者经数年长期随访并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有可能为“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部分病例可能为巨泌乳素血症。人体血清中泌乳素存在多种形式,大量存在的是“小泌乳素”,,并有少量“大泌乳素”存在。10%-26%高泌乳素血症可为“大泌乳素”或“巨泌乳素”。巨泌乳素是由泌乳素单体与自身抗体形成的一种高分子量“PRL-IgG免疫复合物,其肾清除减少而在血中积聚形成巨泌乳素血症。这种复合物无泌乳素的生理活性,所以实际上是一种“假高泌乳素血症”,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二、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不同治疗措施。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需要用L-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异源高泌乳素血症应针对原发癌肿。


  2、药源性者停用相关药物。


  3、高泌乳素血症且性腺功能已减退达1-2年,而影像学检查未能作出肯定垂体病变诊断者可应用溴隐亭等治疗以抑制泌乳素分泌与恢复性腺功能。


  4、垂体肿瘤和泌乳素瘤参见《垂体瘤诊疗新进展》,垂体大腺瘤患者常可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需相应激素类制剂做替代治疗。


  5、其他:女性患者怀疑泌乳素瘤者,禁用雌激素以免泌乳素瘤长大,口服避孕药后出现的高泌乳素血症,如停药后仍有临床症状,可使用促性腺激素或氯米芬治疗,促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理功能的完全恢复;部分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经溴隐亭治疗泌乳素水平下降至正常后,可恢复排卵,约3%-10%仍无排卵者,可使用氯米芬(克罗米芬)治疗。巨“泌乳素血症”无须治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