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单椎板SDR对儿童痉挛性脑瘫临床疗效
2017年04月03日 【健康号】 肖波     阅读 8555

目的:探讨及评估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结合术后康复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痪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肌群肌张力及受累关节情况,确认目标肌群及目标关节;评估项目共4项,包括:肌群肌张力(Modified Ashworth Scale)、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包括主动关节活动度及被动关节活动度)、肌群肌肉力量(Muscle Strength Grading Scale)以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评估时间点为: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至少6个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案为:监测髋内收肌、股二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拇收肌、拇长伸肌及肛门括约肌等肌群在马尾神经根刺激后的肌电反应模式;手术入路及方法:L2单椎板切开入路;用勾状刺激电极单脉冲逐个电刺激马尾神经根或小根(刺激脉宽0.2ms,电流起始为0.2mA,步长为0.1mA,标记每根神经根或小根的电流刺激阈值,若发现该神经根或小根来源于目标肌群时,开始串刺激:刺激脉宽0.2ms,电流强度为单刺激时的阈值,频率为50Hz,时长为1秒),按非目标肌群来源(不做离断)、目标肌群来源串刺激正常(无明显相邻节段肌群的肌电活动,离断50%)、目标肌群来源串刺激异常(出现明显相邻节段肌群的肌电活动,离断75%)等这一“三分法”来完成相应神经根或小根的离断操作;术后常规康复治疗。

结果:共有21例(男13例,女8例)患儿符合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四肢痉挛性瘫的占了大多数(71.4%);GMFCS分级中Ⅲ及Ⅳ型的约占81.0%;手术年龄最小的为3岁,最大的12岁,平均为7.5±3.1岁;术前标记目标肌群106组,目标关节数103个;平均每例单椎板SDR术中离断神经后根(小根)12.6±1.8枚,其中约有70.0%的为离断75%;手术没有长期并发症,有2例术后出现短期下肢麻木,但术后一周左右均获缓解;手术后3个月目标肌群肌张力即出现显著下降,6个月后尤为明显(1.4±0.5 vs. 2.5±0.7);目标关节被动ROM在术后3个月就有明显的改善(76.3±18.4°vs. 57.0±16.5°),而主动ROM、目标肌群肌肉力量及GMFCS分级的显著改善则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后(分别为68.0±19.3° vs. 57.0±16.5°,3.9±0.7 vs. 3.4±0.7,以及2.8±1.2 vs. 3.5±0.8);在平均为7.2个月随访期内,患儿GMFCS改善1级的11例(52.4%);改善2级的2例(9.5%),总的跨级率为61.9%;术前GMFCS分级为II及Ⅲ级的患儿,术后6个月后的跨级表现明显好于Ⅳ及 Ⅴ级的患儿(9/11 vs. 4/10);尽管两组的术前GMFCS分级无明显差异,但6岁以下患儿的术后GMFCS的跨级率显著性地高于6岁以上组,两组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8/9 vs. 5/12)。

结论: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痉挛性肌群的肌张力,显著地增加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再结合术后系统性的康复治疗,则能够在术后6个月以后明显提升患儿受累肌群的力量、改善他们的粗大运动功能,这在术前GMFCS≤3级及6岁以下患儿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肖波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
小儿神经外科,神经外...
儿童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规范化手术及神经电调控治疗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