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直径≥1.Ocm胆囊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01
2019年04月13日 【健康号】 赵刚     阅读 8722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有文献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根据地域不同有所差异,约为5%。目前,息肉直径是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当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0cm时需行胆囊切除。然而,有研究表明直径≥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并非都是肿瘤性息肉,有研究报道95%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非肿瘤性息肉,而这部分非肿瘤性息肉患者的治疗原则是定期超声随访,不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因此,仅以息肉直径作为是否选择胆囊切除的指标并不恰当。超声是胆囊疾病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有研究质疑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诊断的准确率。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实时显示组织器官与病变的微循环血流灌注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重要信息。本研究旨在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直径≥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对象:选取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06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57例,年龄23~84岁。患者的纳入标准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0cm的患者。排除标准为:(1)胆囊炎急性期患者;(2)已知对超声造影剂过敏者;(3)年龄不满18岁者;(4)孕妇及哺乳期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其中肿瘤性息肉22例,非肿瘤性息肉84例,故分为肿瘤性息肉组与非肿瘤性息肉组。肿瘤性息肉组中,胆囊腺瘤17例,腺瘤伴恶变5例;非肿瘤性息肉组中均为胆固醇性息肉。
二、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及临床价值:肿瘤性息肉组与非肿瘤性息肉组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在息肉基底部宽度、点状及分支样血管形态、增强程度、胆囊壁结构完整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性息肉基底较非肿瘤性息肉基底部宽。动脉期多数胆固醇性息肉(56%)表现为点状血管类型,而分支型血管结构则多见于肿瘤性息肉(68.2%)。动脉期胆囊壁结构破坏则多见于恶性肿瘤性息肉(22.7%)。分析结果表明息肉基底部宽度、分支型血管结构是诊断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表明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4%、91.7%,诊断符合率为90.6%。
讨论:目前,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Ocm则适合采用外科干预这一治疗原则己被临床广泛接受。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直径≥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均为肿瘤性息肉。本研究的106例患者中,虽然息肉的大小在胆固醇息肉组与腺瘤性息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瘤组息肉平均直径显著大于胆固醇息肉组直径,但多因素统计表明,息肉直径并非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仅以息肉直径这一指标作为鉴别诊断息肉的性质或作为选择是否采取外科干预的标准是不恰当的。另外,本研究的106例患者中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占79.2%,表明并非所有直径≥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均为肿瘤性息肉,需进行胆囊切除治疗。前期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息肉直径仅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可能为恶性的概径,但多因素统计表明,息肉直径并非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仅以息肉直径这一指标作为鉴别诊断息肉的性质或作为选择是否采取外科干预的标准是不恰当的。另外,本研究的106例患者中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占79.2%,表明并非所有直径≥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均为肿瘤性息肉,需进行胆囊切除治疗。前期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息肉直径仅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可能为恶性的概率风险,并非鉴别诊断的唯一指标。关于胆囊结石是否为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胆囊结石是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本研究表明胆囊结石与肿瘤性息肉无关,不能作为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肿瘤性息肉,但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却表明息肉血流情况并不是直径≥1.Ocm胆囊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待续)
本文选自:费翔等,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13(10):746·751.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赵刚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上...
肝胆外科,普外科,胆...
肝胆外科、胆石病、胆囊息肉的外科治疗,专长保胆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手术;...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