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心理危险因素有哪些?
2018年07月10日 【健康号】 罗诚     阅读 7199

1.精神应激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研究发现自杀者在自杀行动前的3 个月内,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多于正常人。这些生活事件大多具有“丧失”的特色,常引起个体明显的情绪反应,如人际冲突、被拒绝、工作或财政问题、社会地位改变、名誉受损及多重生活事件等。当个体处于某种慢性痛苦时期,这些应激事件常可起触发作用。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罗诚

2.心理特征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常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①认知方式:自杀者一般存在不良的认知模式,如非此及彼、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等,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价;易从宿命论的角度看待问题,相信问题所带来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无法解决的和不可避免的;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均倾向于从阴暗面看问题,自卑或自尊心过强,心存偏见和敌意;缺乏洞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情感: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缺乏精神支柱。多数自杀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③意志行为: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不计后果等特点,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交,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适应性差,对新环境适应困难,可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自杀的社会危险因素有哪些?

1.性别:一般情况下,在自杀死亡者中,男女性别比约为3:1 左右,而在自杀未遂者中男女性别比约为1:3,而我国男女两性的自杀率却是1:1.1。

2.年龄:总的来说,自杀率是随年龄而增加的,进入老年后上升更加明显,14 岁以下儿童自杀死亡者罕见。一般男性的自杀死亡高峰年龄为45 岁左右,而女性则为55 岁左右。在老年人的死因构成比中自杀所占的比例虽因躯体疾病的增加而降低,但其自杀率仍然高于青壮年。自杀未遂的高发年龄明显低于自杀死亡者,据估计,31%~69%自杀未遂者的高发年龄在30 岁以下。

3.婚姻家庭:独身、离婚、丧偶者中自杀率高于婚姻状况稳定者,混乱或冲突性的家庭关系自杀率高,关系和睦、气氛融洽的家庭自杀率低。在已婚者中,无子女者的自杀率高于有子女者。

4.职业与社会阶层:社会各阶层的自杀率两侧高,呈“U”字形,失业者、无固定职业者、非技术工人及高社会阶层的自杀率较高。根据WHO 的文献,医生、农牧业从业人员的自杀率较高;而据美国的资料显示蓝领工人的自杀率最低,而从事专门职业的医生、律师、作家、音乐家、经理阶层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杀率较高。

5.地域与信仰:世界各国的自杀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自杀率较高,而地中海地区较低。在城乡之间,一般情况下城市高于农村,但在我国的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宗教对死亡的认识态度及教徒与社会的整合程度,会影响教徒对自杀的态度。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罗诚
主任医师/教授
云南省精神病院
精神科
A精神医学:情绪不稳双相、幻觉妄想分裂、抑郁焦虑、强迫担心、烦躁易怒、行为怪诞、紧张害怕、...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