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满湿热,如油和面,中医中药辨证治之
2020年05月21日 【健康号】 傅慧婷     阅读 8584

节气养生

斗转星移,节气更替,经历立夏的藩秀,至小满,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南方地区,枇杷、李子、杨梅、荔枝等果实成熟,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谓:“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而民谚有云:“小满江河满”,南方暖湿气流活跃,降雨多、雨量大,小满也反映了降雨的气候特征。

一、小满节气气候特征及致病特点。

小满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暑气渐升。什么是暑气?暑气是指夏季特有的火热之气。《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小满雨水多,天之热虽成,地之火尚未成形,故还未到“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之境。

小满湿重。什么是湿?湿为阴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容易生湿,小满节气,室外可以艳阳高照,室内(尤其低楼层)地板可能湿滑;浴室、卫生间等常年隐蔽不通风的地方容易长出黑色或绿色的霉点霉斑。故谓湿邪重浊而粘滞。

于人体,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均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小满节气,暑气和湿气天天向上。各种皮肤病,如脚气、湿疹、汗斑、湿性皮肤病、足癣等容易发生;食物容易腐败,饮食不洁,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传染病高发;暑气易伤津耗气,湿邪性秽浊,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人群来说,疲劳、乏力、胸闷心悸、纳差、小便淋漓,大便不畅等症状层出不穷。

二、哪些症状提示感受湿热之邪?

1、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胃脘作胀,满而不舒,不知饥饿,食欲欠佳,或食之无味,厌食油腻,舌苔厚腻。

2、排便不畅,粘滞不爽:排便日次数增多或数日一次,粘滞不畅,常伴痔疮、肛门灼热感、肛周瘙痒等症状。

3、身重困倦,头重如裹:自感身重,困倦不适,但欲寐,时感胸闷,头重脚轻,肢体乏力,登楼气短,多言则胸闷口干等。

4、口苦口粘,口干口臭:口中异味,秽浊不清,口苦口粘,口干口臭,晨起尤甚,喜浓茶咖啡,厌饮白开水。

5、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尿频急,量少,次数增多,尿道灼热感,常伴下阴瘙痒,带下色黄,或阴囊湿疹。

6、肢体肿胀,肤热痛红:肢体或关节肿胀,伴皮肤色红、局部皮温增高、瘙痒、疼痛等,可伴午后潮热,二便不利,头晕头胀等。

7、面垢脱发,目赤眵多:面色秽垢,头皮油腻,脱发,眼目昏花,目赤时发,眼屎增多,身多汗,易手足心汗出。

三、如何清除湿热之邪?

《温病条辨》:“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而退,故难速已”。湿热如油和面,难解难分。气候条件作为湿热形成的外在因素,内因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湿热状态的形成还与体内慢性炎症状态,或近期感染经历有关。

通常来讲,“炎症”或“感染”现象具备“火热”的特性。因此,中医中药在治疗“湿热证”方面,先清热,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散结、清热利湿、疏风散热等方面的中药都可以配伍应用;后化湿,待热去,湿仍存,便可通过发汗散湿、祛风胜湿、利湿通淋、燥湿等方法将湿邪除尽;最后以健脾收功,因脾喜燥恶湿,健脾助运有助于水湿的运化,同时“脾旺四季不受邪”,脾气健旺才能防止湿热的反复。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显于诸外,身体任何的不适症状往往是“疾病”的外在表现,人体一旦感受湿热之邪,最典型的自测症状就是“舌苔厚腻”,对于年轻人、体质相对健壮的人群来说,这种厚腻状态可以通过饮食调整、休息等自我康复方式得到改善;对于基础疾病较多,体质相对较弱的人群来说,需要寻求中医中药的调理,以期分消走泄,清除湿热之邪;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傅慧婷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
传统中医科,传统中医...
肿瘤术后放化疗后,顽固性便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失眠心悸,自汗盗汗,顽固性口腔溃疡,头...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